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碳金融正成为金融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八家券商获得碳市场入场券,以及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CCER)正式复牌,业界普遍认为,2024年将是碳金融创新加速发展的一年。
目前,碳市场流动性的缺乏和明显的业绩驱动现象,与交易中纳入的行业和碳市场参与者数量少,金融衍生品的缺乏密不可分。 特别是缺乏碳期权和碳**等衍生品交易,不利于碳市场的进一步活动和发现。
在受访业内人士看来,随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碳金融正成为金融领域新的发展方向。 通过资金配置和投资,碳金融将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
品种创新持续
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日益明显,各国纷纷提出减排目标和低碳发展战略,碳金融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机制应运而生。 碳金融包括碳排放权交易、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等品种,具有市场、政策、可持续等特点。
自地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启动以来,碳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发展,从基础的买卖到较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逐步形成了丰富的产品体系。 国网能源研究院财务审计院研究员刘亮在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功能属性来看,我国碳金融产品已涵盖中国证监会的三大分类,即融资、交易和支持。 从工具类型来看,碳金融产品涵盖信用、债券、股指等多元化产品体系。
如今,碳金融品种不断创新。 例如,上海农商银行落地CCER质押信贷业务,青岛银行莱芜分行发行全国首笔碳排放贷款......
在刘亮看来,目前,虽然碳金融产品种类繁多,覆盖面广,但大多是开创性的碳金融产品,规模不大,碳资产抵押贷款是最活跃的碳金融产品。 无论是企业还是金融机构,都将是创新发展的核心。 这种以满足融资为目的的金融工具,由于其风险低、信用可控、模式成熟,更容易被市场尝试和普遍接受。
*财经大学中国环境金融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小平在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时表示,丰富的碳金融产品有助于满足市场主体在风险偏好和套期保值方面的需求,更充分地挖掘碳配额和碳信用的价值属性, 并释放潜在需求。换句话说,交易层数将比以前更多,这将增加市场活动。
财务属性仍有待完善
碳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全国碳交易市场仍主要被视为减排市场,其金融属性和相应的政策体系仍有待完善。 此外,市场参与者不够广泛,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
首先,碳融资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流动性限制。 刘亮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碳金融产品的流动性问题主要是由于市场不成熟造成的。 提高流动性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参与者数量,同时增强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二是碳资产参与者的积极性不高。 碳资产所有者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碳市场缺乏了解,误以为碳价波动对生产经营影响不大,导致碳资产管理能力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参与碳市场和碳金融产品交易的主动性和意愿不足。 第三,金融机构在碳金融产品风险管理能力的缺乏和碳金融产品的创新性,直接制约了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认为,CCER的恢复是对碳市场流动性的积极补充,将有助于完善碳市场机制。 但其对碳金融产品的影响仍需看到市场反应和机构支持,机构对接和市场拓展才是关键。 只有丰富碳交易产品,才能更好地拉动碳金融的发展。
目前,我国现货市场丰富与有效衍生品市场不匹配,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和风险偏好处于持续发展阶段。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我国在推进碳交易市场及相关金融创新时,更加注重风险可控和稳发展。 “这种做法反映了国内金融体系对风险的敏感性和稳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战略更注重在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与金融市场之间建立稳定的链路,确保金融创新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刘亮说。
总体发展框架有待明确
记者从采访中获悉,中国证监会已经对碳金融产品进行了分类,碳金融的未来定位没有整体框架。 业内人士普遍建议,应在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明确碳融资是作为辅助碳市场减排的工具,还是作为具有独立金融属性的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企业和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可靠的服务体系。
碳金融市场连接碳和金融两大领域,其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刘亮告诉记者,金融市场的成熟度、资本市场的稳定性、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以及整体金融风险形势对碳金融市场的发展都有影响。 同时,碳市场的成熟度、覆盖面、规范性和合理性也制约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 因此,只有考虑到这些因素,才能实现碳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看来,碳资产与石油、煤炭等非常相似,既有商品属性,也有金融属性。 碳金融作为一个新兴领域,给金融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果碳交易成熟,各行业、各主体对其运作有深刻的了解,碳金融无疑会发展壮大。 ”
刘亮还说中国目前正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金融的发展应与这些长期目标相联系。 政策目标需要明确,以便为市场提供明确的方向。 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调,形成统一的政策框架和监管体系。 此外,明确碳资产的双重性质也很重要,这可以帮助市场参与者更好地理解和管理风险。 应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的设计,强化碳资产的财务属性,确保其减排功能的有效性。
四川省环境政策研究与规划研究院能源与气候变化中心主任陈明阳告诉《中国能源报》,在全国碳市场的酝酿和建设阶段,不少专家提出了碳**、碳期权等金融产品。 然而,碳市场衍生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碳市场的发展和成熟,碳金融的仓促引入可能会对碳市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定位产生影响。 现阶段,一些全国碳市场管理的企业一直在进行碳资产抵扣贷款等碳金融创新。 未来,随着全国碳市场的发展壮大,碳**、碳期权等金融衍生品有望逐步推出,进一步完善碳市场机制。
文丨记者苏南.
编辑部丨杨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