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以人口众多而闻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卓越表现。 从古至今,中国农学家一直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尊重。
特别是近代以来,袁隆平教授发明了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我国的骄傲和栋梁。
2000多年前的汉代,生产力相对不发达,占榜水稻、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尚未进入中国。 然而,汉朝仍然支持着近 6000 万人口,是同时期罗马人口的两倍。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汉代的一位伟大的农艺师——赵国。 赵国,素有“汉朝元隆平”之称,生平鲜为人知。 他最早出现在正和四年(公元前89年)的史料中。
当时,汉武帝已经年事已高,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使中国遭受了巨大的痛苦,人口急剧下降,生活挮据。 据人口专家介绍,当时的汉代人口只有3000万左右,比文景时期的4000万少了1000万。
然而,即使在如此困难的时期,赵国还是通过他的智慧和努力,成功地养活了近6000万人口的汉朝。
汉武帝为了救国,在“罪诏”下,修文废严政,立足于国家和人民的繁荣。 凤天千秋是福民侯爵,赵国是苏苏统帅,负责农业和恢复经济。
赵国的任命体现了汉武帝的先见之明和先见之明,堪称千古第一帝。
在古代,由于人口减少和土地撂荒,传统的平耕和低沟耕作方式已不能满足大规模农业生产的需要。 在此背景下,赵国发明了适应大农场耕种的“大达法”。
白田法是在一亩长条土地上开三条一尺宽一尺深的沟渠,沟渠的位置每年轮换一次,故称为“白田”。 在播种过程中,将种子播种在沟渠中,幼苗发芽后,通过耕作和除草,将沟渠两侧的垄土耙下来埋在作物的根部,从而达到防风、抗倒伏、抗旱的效果。
赵国是个严谨的科学家,没有充分的检验,他不会轻易推广白田法门。 他首先在宫殿外墙内的空地上进行了实验,发现每英亩的产量增加了约60公斤。
然后,他将这项技术传授给关中农业专家,包括三老、力田和立府。 经过进一步测试,白田法的效果证明非常好,不仅大大提高了产量,而且节省了人力,实现了“省力多粮”。
因此,白田法不仅在人烟稀少的关中地区,而且在边境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 于是,原本空荡荡的粮仓堆积如山,就连荒凉的边疆地区也迎来了丰收和繁荣。
赵国在两牛升杆上被广泛使用后,组织工匠改进耕作方法,发明了茧车。 在汉代,人们通常用牛来耕田,但每人犁一头牛,效率不高。
于是赵国创造了两头牛三人的耕种方法。 犁地时,两头牛相距七八尺,中间水平放置一根“杆”,后面跟着犁。 一人牵牛在前,一人用脚犁在“杆”上控制犁入土的深度,一人支撑后方的犁柄。
这种方法至今仍在使用。 犁地效率提高后,赵国发明了趁热三足茧。 三足茧下有三个开沟器,用牛拉茧车,茧可以开茧播种在平地上,同时覆盖压实,一举数一数,省时省力,工作效率可达“一公顷/天”,相当于每天667亩。
该工具仍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使用。
赵国的茧在2000年取得中国农业领先优势 自古以来,农业就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公元前2世纪汉代,赵国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播种工具之一——茧车,大大提高了中国农业的生产力。
据统计,汉代的播种系统效率至少是欧洲系统的10倍,转换为收获时的效率是欧洲系统的30倍。 从那时起,中国的农业已经领先西方2000年,直到19世纪,欧洲才发明了类似的种植工具。
赵国的努力导致了汉代农业的大复兴。 开垦荒地,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流离失所者返回家乡,中国各地的农民起义被平息,汉朝出现了转机。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死后,汉朝复兴,人口迅速恢复,达到前所未有的5960万人。
汉朝在宣帝统治时期达到鼎盛,史料记载,当时“天下太平,没有奴役,百姓富贵,苏胡三十岁,牛羊野”,连荒凉的边境都热闹起来。
如果没有赵国,汉朝可能养活不了这么庞大的人口。 赵国对中国农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大概是中国历史上对农业贡献最大的科学家之一,只有袁隆平能与他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