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夺取辽阳后,明朝决定重新封熊廷弼,任命他为军部书记,并提拔王华珍为辽东都督,帮助他保卫辽国。
不过,自从熊廷弼来到辽东以来,与王华珍的矛盾就十分严重,两人根本不在同一条航道上,无论是战略规划还是明军的部署。
熊廷弼认为,明军的精锐将安插在广宁,其余的要塞只留下预警部队,一旦能直接报告后进突袭,当敌人的主力来自辽阳时,明军在接到预警后就可以部署在广宁附近。
明军。 熊廷弼的举动,居然把广宁变成了沈阳,其他区域被当成了缓冲区,一旦侯进进攻,只要广宁的防御到位,侯进就拿不到实质性的优势,但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其他地方会被侯进随意掠夺, 这些对于熊廷弼来说只是小小的损失,但对于王华珍来说,却是不同的。
他是辽东都督,是关宁的直接负责人,不能坐视失去一座城一地,就算他现在击退后金,也不能让后金进来掠夺,所以他觉得所有的要塞都会分开加固,挡住后金的进攻, 双方会不愉快地分手。
对于王华珍来说,现在他需要打赢一场战斗才能刺激,最好是和侯进打一战,而且他也得到了不少情报,想着辽南很多人都是明朝的,联系将领也有进展,头号叛军李永芳说会在适当的时候协助明军, 且不说王华珍得到了林丹汗的许诺,带着蒙古铁骑兵,王华珍认为对付侯晋也不是什么问题。
不过,这些在熊廷弼眼里都是不屑的,以明军现在的战斗力,是不可能挡住后晋军的进攻的,而兵力的分散,让后晋看清了真相和真相,再说了,林丹汗有那么靠谱? 李永芳能这么相信? 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扎扎实实地做好防御,等部队训练有素,后勤准备就绪,就是收复领土。
而且,在此基础上,熊廷弼提出了三方防御策略,即王华珍在广宁前线防守,他坐在山海关后方,山东邓、莱水军根据情况进攻后津,时机一到,就全力以赴收复辽南。
明朝末年辽东的局势。
就这样,在熊廷弼和王华珍不断的争执中,他得到了后金可能进攻的消息,王华珍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了明军,希望熊廷弼能坐镇广宁,但熊廷弼就是不肯去,不管王华珍说什么,他就是不去。
说实话,他之所以不去,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王华珍现在的安排都不符合他自己的想法,就算是去了广宁,他又怎么可能指挥,而且他的恩怨是滔天的,满清王朝的文武几乎都支持王华珍, 熊廷碧牛脾气暴躁地说,就不理我吧。
早就看出熊廷碧不满的兵部书记张鹤明也玩起了天启,要求罢免熊廷弼,让王华珍全权负责,关键时刻,天启阻止了张鹤明等人同意张鹤明等人的意见,留住了熊廷弼, 这一招大概是要把熊廷弼压在最低点,毕竟在他眼里,王华珍擅长进攻,熊廷弼擅长防守,两人的配合可以保证前线不会有太大的损失。
结果,广宁之战给了明朝廷一个超级震撼,如果说萨尔胡之战是一场悲剧,那么广宁之战就是一场闹剧,十四万明军几乎在任何一场像样的战斗中都被彻底击败。
战争初期,当后进在清扫广宁外围的各个要塞时,王华珍派出三方大军前去救援,后进骑兵正面交锋,结果可想而知,孙德公一心要向后进投降,造成阻碍,救援军败下。
而孙德公回到广宁散布谣言,彻底动摇了军队的士气,一时间广宁一片混乱,此时王华真并不知道前线已经如此失败,直接得到了江朝东将军的帮助逃跑,王华真离开了,广宁完全群龙无首, 并被孙德公占领,向后晋投降。
努尔哈赤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广宁。
起初,努尔哈赤怀疑自己能这么容易就拿下广宁,甚至觉得孙德公是骗人投降,进城后才知道广宁来得这么容易,广宁有,周边其余四十多座城池也都投降了。
匆匆逃跑的王华珍遇到了半路前来应答的熊廷弼,王华珍痛哭流涕,熊廷弼却冷笑着问王华珍,六万大军平地后,晋廷臼怎么样了?
而之前王华珍一直声称六万大军可以歼灭后金,现在他却匆匆逃窜,只能哭着问熊廷弼能不能继续防守,对于熊廷弼来说,已经来不及了,只能带着逃亡的百姓和残余的军队撤退到山海关, 并清理沿途的荒野。
而在广宁休整十天,努尔哈赤本想率兵一路到山海关,但一路上被城墙清理干净,安排好防御后才能返回辽阳,至此广宁之战彻底结束,后进几乎没花多少钱就拿下了整个辽西, 明朝防线守卫山海关。
广宁失守,自然需要有人负责,王华珍和熊廷弼自然是被定罪入狱的,但广宁的失事真的单纯归咎于他们两人吗?
熊廷弼. 先说王华珍,确实王华珍的布局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很多人都说王华珍傻,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自从他担任辽东都督以来,王华珍一直充满信心,对于林丹汗、毛文龙甚至李永芳都说得信服, 但也对后津的实力缺乏了解,以为六万大军是最容易一举歼灭的。
此前,后晋和明朝打过两次大规模战役,明军都以惨败收场,如果说王华珍在萨尔胡之战前瞧不起后晋,那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现在在连败的情况下,他还是那么自信,说他傻也不为过。
但问题是,除了王华珍之外,满清王朝也是这么认为的,王华珍也代表了对明朝的主流理解,毕竟在战前,明朝无一例外都支持王华珍,从天启,第一辅叶相高,军部尚书张鹤明到吉辽都督王向谦, 这些明朝政策的核心制定者,都支持王华珍的战略,更不用说其他大大小小的**了。
再加上明末官场喜欢把责任推给没解决问题的人,杨浩、李如白、袁英台都无一例外地被甩了,可以说明末的连败,战斗力的问题只是小事, 而最大的问题是这些政策制定者的道德问题,遇到问题就扔锅。
王华珍的认知,其实是明朝的一个缩影。
话虽如此,王华珍之所以如此自信,是因为**? 此前,辽辽都督王襄谦本来打算联系蒙古人一起攻打后晋的,但是他们都在寻找蒙古人,那为什么不去找林丹汗呢? 王华珍当然不知道此时的林丹汗只是一个草原周天子,但他坚信,林丹汗吹嘘的四十万铁马,哪怕只有四万,也足够了。
二是看后金不断派人去偷明朝的秘子,他也准备派人去后金,培养特工无非是钱,而且他花了很多钱,所以他花钱到底,居然联系上了李永芳, 至于李永芳真的想回应他,他不知道,但是他觉得,只要李永芳到时候能做出一些小动作,说不定就能复制渭水之战。
至于民心,毛文龙其实在镇江三宝举臂引来很多人投票,可见辽南人民还是向明朝靠的,只要把侯金拖在前面,后金后面的人必然会到处起来,吃锅浆欢迎国王。
优势都在大明,怎么会输? 就这样,王华珍自信满满地提出了六万大军要灭掉后金的豪言壮语。
只不过情报毕竟是人提供的,主观性很强,作为战略家,需要从真假情报中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但王华珍却掉进了一个奇怪的圈子,树立了后金不好,大明会赢的观点, 所以在海量情报中,我相信支持我自己观点的情报。
王华珍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已经确立了后瑾不好,大明会赢的观点,所以在海量的信息中,他相信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
比如蒙古部落确实与后晋有不断的矛盾,双方打了很久,但林丹汗从来不敢和后晋打仗,比如辽宁南部的人民虽然对后晋的统治不满,却不认为明朝会流血, 毕竟,辽国高淮之乱已经过去多久了?这些事情至今记忆犹新,比如说,确实有很多将领被迫投降,打算无论如何都要投降,但如果明朝没有给足够的好处,他们就不会冒险。
这样一来,王华珍就是在不够客观的条件下制定自己的政策的,当然,王华珍也不会客观,毕竟明朝的主体是这么认为的,一旦换成熊廷弼这样稳重的巡抚,明朝肯定受不了他的忍耐,换上一个更激进的巡抚, 还不如王华珍,毕竟王华珍的责任感要强一些。
说实话,王华珍在道义上也没什么可责备的,作为叶向高的副助手,他本来可以远离辽东这个是非之地,却主动来到辽东,意图是安抚辽东,让百姓安居乐业, 让百姓永远不能免辽东,堪称愁国忧民的典范。
我愿意要求6万士兵,一举歼灭。 大臣不敢贪天功,却愿意当兵,辽人给他十年,海免遣,大臣心愿就够了。 就算没有比例,也会死伤不少,敌人回不来,也不担心河西——《明史》。至于熊廷弼,他有错吗?说实话,他是满清文武中难得的清醒之人,也意识到后晋的战斗力很强,所以他提出了三方安排的策略
这也是熊廷弼试图避免的问题,但却是满清文武最关心的问题,说实话,熊廷弼自己也不知道,但是他知道,现在对大明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坚持下去,拖下去,如果打不下去, 他只能防守,试图让后瑾徒劳归来。
毕竟大明的体积比后瑾要高很多,如果再持续下去,虽然双方都会输,后瑾肯定是先倒下的,但是什么时候被消耗掉,或者什么时候,熊廷弼给不了时间,也给不了,但至少大方向是没有问题的。
熊廷弼在大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
只不过,院内外没有人像他这样有耐心,就算熊廷碧说以后要反击,可是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反击,但王华珍却直接出手了,这样一来,远比缩水好多了,结局也快多了,这也是熊廷弼的观点在朝堂上缺乏支持者的原因, 即使有支持者,他们也会被监禁。
另外,王华珍没有考虑到广宁之战中前线士兵的情绪,后进打了这么多年,大家也知道后进的实力。
这样一来,王华珍的盲目乐观,只会让一线士兵的士气更加低落,表现甚至比之前差得多,毕竟大家都知道这是一场必须输的战斗,所以有失败的迹象,大家直接选择投降或者四面八方逃窜, 没有任何斗志。
而且,在广宁之战中,还有大量的明军在晋国之后投降,这在明朝之前是没有的,之前的投降要么是被困在绝地中无法逃脱,要么是为了救家而俘虏了一家人,大家在绝境中选择了投降, 但这一次,像孙德公这样的人,一开始就打算投降,这让明朝出乎意料。
再说说王华珍和熊廷碧的待遇吧,按照扔锅的习惯,王华珍和熊廷弼都被关进了监狱,考虑到以后还会再用,两人没有被定罪,而是没有被释放,所以被关了起来,但很快熊廷弼就被杀了。
熊廷弼虽然被杀了,虽然魏忠贤和东林党的争执是有原因的,但最大的原因其实还是天启,没错,天启想要熊廷弼的命,毕竟魏忠贤虽然厉害,但也只是天启的平衡力量,也只是实施天启的念头, 如果天启离开了熊廷弼的性命,魏忠贤绝对不敢伤害他。
启示。 那天启为什么要杀熊廷弼呢? 究其本质原因,是熊廷碧的行为是天启所不能容忍的,尤其是熊廷碧事后的幸灾乐祸,当然,熊廷碧未必是幸灾乐祸,而只是表现了,一个合理的计划,如果不经历过战争中惨败的痛苦,就无法实现,也可能是悲痛大于心死的表现。
但正是这种态度,让天齐觉得熊廷碧鄙视自己的权威,在皇帝眼里,态度远比能力重要,而王华珍从头到尾都不像忠臣的形象,熊廷弼不顺利就抱怨,处处责备,出了问题就幸灾乐祸, 如果你不听我的话,看起来你应得的。
对于天齐来说,他可以接受臣子的平庸,却不接受朝臣对他皇权的蔑视,还支持王华真,熊廷弼是不是也幸灾乐祸? 能力越差的人越在乎自己的权威,天齐也是如此,但他不认错,唯一错的只能是熊廷弼。
天启五年(1625年)8月25日,天齐下令处死熊廷弼,并传了九方首领,直到崇祯二年(1629年),没有人为他报仇,但崇祯拒绝平反,只允许熊廷弼的尸体被埋葬,仅此而已。
直到乾隆时期,昭雪才彻底平反,对他评价很高,毕竟熊廷弼可能是明朝最后一个有机会灭掉侯晋的人。
至于王华真,他被囚禁到崇祯五年(1632年),这时,饱受内外难折磨的崇祯皇帝翻过旧账,下令将王华珍斩首,延续明末不解决问题的人。
回家的路上是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