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南京2月23日电(记者 朱晓英)“细竹条劈开后,合成成圆形,用棉纸捻骨架绑起来,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你看,3个椭圆形、2个圆圈和3个圆锥体构成了秦淮灯笼中经典兔子灯之一的骨架。 随着元宵节的临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淮元宵节的代表传承人顾业良在南京夫庙的工作室里,教四位两岸青年如何制作秦淮灯。
元宵节即将来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元宵节的代表传承人顾业良在南京孔庙的工作室里教两岸年轻人制作秦淮灯。 **摄影:记者朱晓颖。
从最传统的兔子灯笼、莲花灯笼、狮子灯笼,到高铁子弹头列车灯笼,再到NBA国际赛龙灯笼,顾野亮的工作室里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的灯笼,挂在天花板上,覆盖桌面和地板。 “一盏小灯笼,一个大世界。 秦淮灯笼已经走进了各行各业,与生活息息相关,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两岸走进演播室的年轻人叹了口气。
顾烨良教两岸年轻人学习如何制作秦淮灯笼。 **摄影:记者朱晓颖。
秦淮灯笼五颜六色,遍布世界各地。 秦淮元宵节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顾业良向记者介绍,秦淮灯最传统的材料是竹、纸,涉及劈开、穿孔、粘贴、装裱、延伸、书法、切割、绘画、雕刻、染色等62道工序,用纯手工技艺制作而成,先后研发出莲花灯、狮灯、花尖灯、麒麟灯等300多个品种。
两岸年轻人手工制作的兔子灯。 **摄影:记者朱晓颖。
它看起来很简单,但很难开始。 在顾烨良的指导下,几个“零基础”学员搓了搓手,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从最简单的兔子灯做起,却发现没那么容易。 “贴在眼睛上,贴在裙子上,零件精细,工艺复杂。 用金边包住兔子的耳朵不容易,也容易歪歪扭扭。 跟随父亲在南京从事台青创业孵化的台湾青年钱志轩,来到大陆,在常州上大学,笑着说。
两岸年轻人手工制作的兔子灯。 **摄影:记者朱晓颖。
兔子灯在指尖上上下飞舞,很快就成型了。 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从事品牌工作的台湾年轻人何冠仪发现,灯笼制作和云锦织锦技艺有相似之处。 “我在台南上大学的时候,参观了当地的主题灯会。 到达南京后,我发现秦淮元宵节历史更悠久,规模更大。 在他看来,两岸文化同根同源,两岸青年都能从灯笼的美好寓意和幸福生活的祝福中找到很多文化共鸣。
日前,记者参观了顾业良的工作室,他展示了今年元宵节前精心制作的龙灯。 **摄影:记者朱晓颖。
陆玉杰,一个在南京出生长大的南京年轻人,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买几盏秦淮灯笼,这是第一次自己制作灯笼。 从她记事起,父母每逢元宵节都会给她买灯笼,现在她也有这个习惯。 “花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制灯技艺需要代代相传。 ”
兔灯是秦淮灯的经典之一。 图为顾夜良工作室里的兔子灯。 **摄影:记者朱晓颖。
几个年轻人提着自己制作的兔子灯笼,还是不满意,就去了附近的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秦淮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参观展览。 上海灯笼、潮州灯笼、泉州灯笼、自贡灯笼、盛芳灯笼、石城灯笼、淄博灯笼......这里展出了代表中国大陆15个省市的150多件作品和35件元宵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湾青年何冠义参观秦淮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灯展。 **摄影:记者朱晓颖。
这盏来自浙江乐清市的巨型龙灯长35米,由一个家庭花了至少三年时间制作而成。 元宵节期间,需要村里20多名壮汉扛着,走遍大街小巷,在村子里游行。 这就是东莞千角灯,体积巨大,整盏灯有千角。 在东莞方言中,“千交灯”与“千鼎”相同,寓意百子千孙百民繁盛。 秦淮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江楠向两岸青年介绍。
在秦淮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台湾青年钱志轩拿着手机拍摄浙江乐清的巨龙灯。 **摄影:记者朱晓颖。
展览中,以“红楼梦”为主题的灯饰吸引了何冠仪的注意。 他从小就对传统文化和文学名著很感兴趣,读完《红楼梦》后,看到这套灯笼,他激动不已。 “在南京,你可以找到很多《红楼梦》的元素。 秦淮灯笼再现了文学巨著的经典人物和场景,对游客来说是一次独特的文化体验。 ”
台湾青年钱志轩参观了秦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灯展。 **摄影:记者朱晓颖。
他多次谈到去台湾制作秦淮灯笼、举办灯展的难忘经历,当学习参观活动到来时,顾烨良还不忘指点:“希望两岸更多的年轻人因为秦淮灯笼而相互认识, 持续交流,共同传承青春的这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力和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