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型定价不再“遥不可及”,决策开始聚焦“市场化”。
如今,陈红掌舵上汽集团已九年多,是继其他国有汽车集团负责人更换后,国有汽车集团最年长的领导人之一。 2024年正式到来,63岁的陈红已经进入退休倒计时。
从业绩来看,上汽集团2023年将实现年销量502万辆,仍是国内汽车集团销量最高的集团,但不如以往,销量数据同比小幅下降561%。上汽集团旗下新能源品牌智基、飞帆售出3台8万台和2万台,但与新能源第一阵营仍有较大差距。
在胡茂源时代,上汽集团推出了一些新能源车型,另一方面,如今的品牌后裔成绩,真的是“早早赶上傍晚”。
陈宏时代前半期,中国新能源发展尚不明朗,擅长本土化合资品牌的上汽集团在市场化机制下对新能源投入不多。
2020年后,新能源汽车在终端市场势头强劲,上汽集团开始走上新能源多品牌混战之路。
同时,普通消费者的定位影响了智基、飞帆的销售扩张,品牌意识尚未建立,30万元价格的产品价格动不动就偏离了“市场导向”。
去年5月,上汽职工代表大会堪称新能源动员大会,集团新能源品牌签署军令,陈红强调了上汽未来发展的三点,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市场化”。
本次发布会前后,飞凡和智基新品的定价“更贴近人”,销售增长远好于以往。 不过,在第三方人士眼中,最初偏离大众消费群体的飞凡和智基,在“市场导向”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随着新能源市场趋势日趋明朗,如何进一步提升该领域的“市场导向”,赶超竞争对手,成为陈宏继任者的一大考验。
曾引领行业
国有企业的僵化是普遍存在的,通常是集体决策,没有人对结果负责。 国有企业的很多创新也是被动的,被别人的成功、先的引导、先者施加的压力所逼,想要成为用户型企业是没有这种可能性的。 一家国有汽车集团的高管感叹《圆圈纪事》。
在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市场的参与者还不够多,而上汽集团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汽车市场的领跑者。 然而,在新能源时代,上汽很少引领行业创新,国企僵化逐渐显现,旗下品牌飞凡倡导用户运营和电池更换,更多的是模仿新势力,新能源产品的“不接地气”影响了销售。
2014年8月,陈宏出任上汽集团董事长,任命了包括现任上汽集团总裁王小秋、曾一举推出申车拉维达的张海亮在内的七位副总裁。
说到王小秋,就不得不提荣威RX5,这是上汽自有品牌中首款热销车。 2014年,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合作打造斑马网络,各持股比例为45股,2016年下半年,搭载斑马系统的荣威RX5上市。
RX5诞生之初,市面上还没有声控车系统,说这款车被称为“第一互联网车”也毫不为过。 在那之后,RX5更加强大,在2017年的多个月里实现了超过20,000的月销量。
对于当时的上汽来说,同行是相当认可的。 上述国有汽车集团的高层对《圆圈纪事》直言不讳地表示:“那个时代,上汽集团与互联网巨头合作,从操作系统层面发展,非常具有创新性。 他们当年所做的事情,就是华为今天所做的事情,属于操作系统级别,但比华为要早很多。 ”
诚然,RX5的推出更多是在时任上汽乘用车总经理王小秋的领导下进行的,但它的成功也离不开陈宏善于用人、市场远见卓识。
车机是重要的智能系统,斑马系统的出现引领了国产车机的发展。 然而,在电动化方面,上汽集团的可预测性不如智能化。
早在胡茂元时代,上汽集团就正式布局了新能源汽车。 2011年10月,荣威750混合动力三厢车正式上市。 2012年11月,上汽集团首款纯电动汽车荣威E50正式上市。
在朝阳产业的早期,总是寒冷多风。 走在行业前面的上汽集团,因为新能源汽车布局较早,当时并没有尝到甜头。 无论是荣威750还是荣威E50,销量都相当惨淡。
清晨醒来,傍晚赶上
2020年之前,上汽集团在新能源汽车上的投入很少,甚至没有打造专门的纯电动平台,销售的车型也都是由油改电。
2020年,中国新能源市场发生重大变化,今年,特斯拉在中国销售了近50万辆电动汽车,小鹏汽车、蔚来也提升了销量,并在资本市场大获全胜,市值在多个交易日内超过上汽集团。
眼看新能源的未来日趋明朗,上汽集团开始大力布局新能源。 2020年,上汽集团吸收阿里巴巴为股东,成立智己汽车,被宣传为“上汽一号项目”; 专营新能源汽车的R品牌成立后,从荣威独立出来。 2021年,R品牌正式“单飞”,更名为飞凡汽车。
说实话,上汽集团在2020年之前不会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过多的布局,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坚持市场导向”。
如今,无论是来自传统燃油车下的新能源品牌,还是国内外电动车品牌,能盈利的寥寥无几,大多都是亏钱赚钱,长城旗下的欧拉一度单款月销量突破万辆,再因为“销量不止于10000辆”, 许多型号停产了几个月。许多品牌都表示要先在这个市场“站稳脚跟”,然后再留赚钱的问题。
新能源已经起飞,叠加政治压力,上汽集团对新能源的布局开始走向反其道而行之,成为国内汽车集团、品牌“参与”新能源的后代。 其推出新能源汽车的品牌不仅有飞凡、智己,就连荣威和名爵都声称将在未来三年内推出多款新能源车型。
上述国有汽车集团高层告诉《圆圈纪事报》:“当初推出知己、飞帆、集狐等一流新能源品牌,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迎合市场。 ”
要想让新能源事业开花结果,集中精力发展某个品牌,甚至是热门车型之一,才是正确的决定,这是市场引导下的正确决策。 举个例子:之前智极的低端机型和飞凡的高端机型处于同一个**区,相互争夺用户。
另一方面,广汽也在开发新能源,但避免了“在家打仗”。 广汽自有品牌中,纯电动汽车的开发完全交给了埃安,传祺推出的新能源汽车均为混合动力车型。
此外,拥有众多品牌的上汽集团渠道铺设明显缓慢,不仅飞凡存在门店数量不足的问题,上汽一号项目的智慧也好不到哪里去。
通过网络搜索发现,在天津,飞凡和智极的门店数量不到10家,Aion的门店数量超过12家,甚至小鹏的门店数量也超过10家。
广汽集团的新能源布局明显晚于上汽集团,前者在2017年才推出首款纯电动汽车——传祺GE3,但在更早展现新能源的重要性方面,曾庆红更胜一筹。
2017年,艾安的前身广汽新能源从传祺独立出来,而飞凡直到2020年才开始自主开发。 2017年,埃安一独立就推出了纯电动平台,同时上汽集团仍在销售汽油改电车型。
从实际销售业绩来看,以20万辆以下市场为主的艾安拥有更广阔的销售渠道,2023年销量为48万辆,智己、飞帆、荣威、名爵旗下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不到同期艾安的一半。
广汽集团披露财报称,传祺自2022年实现盈利以来,2023年上半年盈利持续扩大,广汽埃安之塔已于2023年6月和7月连续两个月实现盈利。
品牌错位有待解决
据《明镜周刊》从上汽集团内部获悉,去年上半年,上海有关领导在近期视察中批评了上汽集团近期的发展。 这给以陈宏为首的上汽集团高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在去年5月的上汽员工大会上,时任智己CEO的江军和飞凡汽车CEO吴兵当场签署军令,承诺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
陈红在职代会上还确定了上汽集团的三点力量:继续坚持用户思维,形成业务闭环; 在秉承诚信创新提高能量水平的同时,继续努力奋斗; 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激发活力的同时,继续努力。
在第三方人士看来,选择中高端路线的上汽集团,过去在市场化的新能源领域表现不佳。 如果考虑开拓市场,第一代智基和飞帆的产品应该不会在这么高的**区间。 据悉,智基首款车型L7低调版售价达到3688万,补贴后飞帆首款车型R7的起价也达到了2899万元。
GlobalData亚太区汽车市场研究总监曾志玲告诉Circle Chronicle:“智基、极虎和VOYAH的情况类似,它们都定位于中高端,市场本身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新品牌,它没有足够的影响力让消费者买单。 虽然深蓝和永恒之塔也来自国有工厂,但它们的定位是增加销量,而较低的**也让他们赢得了更多的消费者。 ”
或许上汽集团的高层渐渐意识到,高价位的产品注定市场小,受众少。 智极和飞帆的新车型不断探索,智极LS6已进入20万级,飞凡F7采用“车电分离”方案,低至1459万。
与此同时,智己与飞凡的“内讧”也被上汽集团领导制止,两大品牌将以20万元作为产品定价的分界线,彼此“划清界限”。
据亿欧汽车去年10月报道,飞凡未来将重点关注10-20万元区间,飞凡R7、飞凡F7等20万元以上的产品将不再作为主力车型销售; 智己汽车产品售价将超过20万元,并将继续承担上汽品牌发展的重要角色。
上汽新能源的市场导向并不强,各品牌之间的内耗问题在陈宏任职期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调解。 去年12月,上汽集团宣布贾建旭、吴兵、江军晋升为上汽集团副总裁。
新掌门人面临的第一个压力是,上汽新能源以市场为导向的布局早就应该进行,而且还不够。 比亚迪和埃安在20万辆以下的电动汽车市场获得了品牌认知度,上汽集团将在这个时候再次出击,面对一个更加内卷和困难的市场。
曾志玲认为,对于上汽集团的新领导人来说,如果想提高新能源的市场份额,决策会更加“市场化”,还需要解决不同品牌之间的关系。
飞凡和荣威的品牌之间的技术平台和市场重叠非常严重,品牌定位和技术平台有些错位。 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上汽集团将很难让这些品牌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曾志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