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北宋文坛的关键人物,“三苏”自然是无法避免的一流组合。 他的父亲苏迅是自学成才,留下了“苏老全二十七岁,开始努力读书”的经典劝说故事。 哥哥苏轼更是被称赞为肆无忌惮的诗文,乐观开阔的人生态度。 说到弟弟苏哲,今天网友中流传的,或许就是他“为弟弟吃饭、睡觉、钓鱼”的日常生活。 当然,所谓的“海底捞”只是一个虚构的调侃,但这对兄弟“进进出出,都不一样,在逆境中,友情相爱”,确实是古代难得的好故事。
苏轼和苏哲在CCTV1《宗师传:唐宋八大大师》中。 **《宗师传:唐宋八大大师》截图。
我对儿子了解不多,我才华横溢,头脑清醒
时至今日,人们还常开玩笑说,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礼部进贡是地狱级难度,因为这实在是科举史上光明的一页。 这一年,苏轼二十二岁,苏哲才十九岁。 在中国古代,“五十少金石”是名副其实的青年才俊。
作为一对兄弟,苏轼和苏哲经常被拿来比较。 苏门四大单身汉之一的张磊曾评价他们两人“长波一挥,一年轻男子美一千”,而另一位单身汉秦观则评价更为生动,他将苏轼形容为“如日月星辰,天地经纬”, 世间众生都知道他聪明,苏哲“如混沌生机”,万物皆不知。其实,关于两兄弟的性格,他的父亲苏迅在《二子说》中就已经提出了期待。 石,指的是古马车前的横杆,看似没什么实际用处,但却少不了。 苏洵担心这个大儿子不讲究“颜值”,不会掩饰自己的锋芒。 车辙是指车轮的痕迹,无论汽车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与车辙无关。 苏洵希望自己相对平和冷漠的小儿子,能够处理好运和不幸,安安地度过一生。 都说“知子胜过父”,苏迅对两个孩子名字的解释,很大程度上成了他们一生的写照。 不过,一向被认为是文静简洁的弟弟苏哲,其实是一个“谈吐精准”的哥哥,他的“海洋”字里行间也有着难以掩饰的锋芒。
眉山三宿寺。 摄影:张忠平,** Picture Worm Creative。
一起进入金石分部后,兄弟俩也做了同样的计划。 年轻的苏哲在试卷上直言不讳地说,宋仁宗年纪大了,厌倦了政治事务,被女人迷惑了,言辞切中要害。 苏哲本人被废黜,考官们也意见不一,最终还是宋仁宗因为直言不讳而决定不放弃天赋,于是苏哲得以进入候补,他“直言不讳”的一面已经开始显现。
可惜的是,两兄弟在仁宗的统治下并没有持续多久。 志平三年(1066年),苏荀去世,兄弟俩立即回乡忧虑,再次回到朝廷时,正是宋神宗西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在位,苏轼被送上朝廷, 而苏哲则归新部门设立了三个部门和法规,并工作在修改新法的第一线。此前,苏哲曾论述过当时拖累朝廷财政的三大弊病:多官、多兵、多余开支,并指出了北宋中期最重要的“三冗”问题。 然而,苏轼和苏哲的政治观点与王安石的新法不同,苏轼有“进政学派”反对王安石修改科举法,苏哲则对清庙法提出异议。
《青庙法》是王安石采取的有争议的措施之一,主要是将原《昌平法》中的粮食储备转化为资本,春不收时按20%的利率借给百姓,夏秋收获后再收回。 王安石希望这样一方面可以缓解私人放高利贷和剥削人民的局面,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第一党的财政收入。 不过,苏哲认为,完善唐代刘岩制定的《昌平法》是可行的,清庙法虽然“用钱借给百姓”,虽然不是为了牟利,但在实施过程中,官员们难免无视法律和纪律,百姓必然会白白使用贷款, 而且他们偿还贷款时也可能拖欠贷款,因此他们不得不加以严厉的惩罚,增加地方事务,这对人民不利。事实上,《清庙法》在随后的实施过程中确实存在一系列问题,在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去世后被废除。
王安石像。 ** 《历代中国名人肖像》,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
鉴于与政府的分歧,苏哲在条例部工作没多久,就比哥哥早一步出京,到郴州当了校官。 次年,苏轼也被释放,被判刑杭州。 他先是去郴州看望弟弟,然后又和弟弟一起去瀛州看望欧阳修。 作为前任主考官,欧阳修可以说是苏氏兄弟的伯乐,但现在两个“千里小马”被释放了,“伯乐”本人也因为反对新法,年老体衰,刚刚退休。 之后,苏轼南下杭州,苏哲回到郴州,他怎么知道这一次兄弟俩分道扬镳六年,是兄弟俩除了死之外分开时间最长的一次。
西宁六年(1073年),苏哲任齐州书记。 苏轼在杭州的任期届满后,也希望换到离弟弟更近的地方,次年被任命为密州知府。 西宁九年(1076年),苏哲以《左郎》的作者身份回京,同年年底,苏轼也离开了密州。 苏哲从北京赶来迎接他,次年2月,兄弟俩在久别重逢后终于团聚了。 随后,苏哲将苏轼送到徐州,中秋节过后,他才去南都当法官。 今年中秋节,兄弟俩喝酒赏月,宴会上,苏哲思和哥哥在去年的这个时候给自己送来了“水调歌头”这个词,于是他也填上了“水调歌头”作为告别,苏轼用他的话来伤心, 然后填了个字安慰弟弟。只不过,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匡达如苏终于不甘放弃,“今生今夜不好,明年去哪里看明月”,成了又一句念念千年的思念亲人的好话。
苏轼《中山松泥福》。 摄影:Shadow Ranger,** Picture Worm Creative。
换个时间回来,和你一起呆在山上
苏氏兄弟这次分开的时间不长,却很是惊心动魄。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改知湖州(湖州为知州),上表谢,但由李定等人解释。 结果,苏轼被以“诽谤新政”的名义逮捕并送进台湾监狱,这是北宋历史上最著名的五台诗案。
大哥被关进了监狱,弟弟苏哲自然很担心,但是他的官职并不明显,和苏轼一样早早就得罪了新党,所以他能做的其实很有限。 即便如此,他还是为此事写信给皇帝,毕竟父母都不在了,在这个世界上,他是“唯一必须死的兄弟”。 在文中,苏哲希望用官职换取哥哥,避免死刑,他的话语诚恳而感人。 但这封信并没有让他如愿以偿地把哥哥“捞”出来,苏轼最终被多方救出狱。 不光是张方平、范震等党内老朋友,就连新党党魁王安石的弟弟王安利也替他说话,劝宋申宗“自古做大方主,不要用言语得罪人”。 当时曹仁宗皇后病了,还告诉申宗,苏氏兄弟过去在同一所中学时,仁宗曾高兴地说:“我的后代有两位丞相”,并劝诫申宗不要以冤枉为中和。 最终,被囚禁了100多天的苏轼被免除了死刑,担任了黄州团的副特使,而苏哲也因此被囚禁在云州缴纳盐酒税,五年内不得调职。
开封五台(现河南开封龙庭公园)。 摄影 Autumn Shadow with the Wind,** Picture Worm Creativity.
元丰三年(1080年),苏哲绕道将苏轼的妻子和孩子送到黄州赴约。 这件事情过后,两兄弟有无数话要说,最终还是大名鼎鼎的“E人”苏轼再也受不了了,带着弟弟一起去了武昌西山。 这座西山位于湖北省鄂州市,长江之北,苏轼在黄州生活时经常南下这里玩,这里至今还有老饕饕苏轼创作的“东坡饼”的各种故事版本。
告别哥哥后,苏哲前往云州就职。 比起“不准签书”的苏轼,苏哲刚到云州时就纠结于一般事务,白天坐在集市上卖盐卖酒收税,晚上回到府邸就疲惫不堪。但哪怕他每天都被困在平凡的事务中,哪怕这次被降职的直接原因确实是哥哥的愧疚,苏哲也从未因此而心生怨恨,依旧保持着与哥哥频繁的书信往来。 以言语为灵魂寄托,兄弟俩相伴度过了这段欢乐的时光。
元丰五年(1082年),苏哲到黄州看望哥哥,两兄弟到武昌西山玩。 要去西山,要走一段密密麻麻的松柏羊肠路,才能到达一个平坦的小地方,那里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可惜废墟狭窄,难以容纳所有人,周围树木非常茂密,难以砍伐。 苏轼每次来这里,都是整天看着这些大树。 大部分的树也被看作实在是难以忍受,有一天风雨滂沱的时候,其中一棵树主动“退位,为贤者让路”。 这时苏轼心中一喜,于是趁此机会,将原树生长的地方加到了亭址上,那就是九曲阁。 看着眼前幸福的苏轼,想起少年时和哥哥一起旅行的场景,这一刻,苏哲仿佛明白了哥哥乐观与拓展的奥秘:“铺天下的快乐是无止境的,适合的快乐”,只要对得起中外, 那么你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并与你遇到的事和平相处,为什么不呢?
杭州苏迪苏东坡纪念馆。 摄影茄子,**图片蠕虫创意。
谁在瘴气中说话,谁就有团圆的喜悦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宋神宗去世,年仅十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听政,旧党大臣复职,苏氏兄弟也得以回归王朝,迎来了宦官生涯的“高光时刻”。 袁佑初年,苏轼逐步成为翰林学士、体制学者、兼职侍从,苏哲是名副其实的顾问,充分履行顾问职责,对朝中诸多事务发表意见。 至于在新党内“过河拆桥”的吕惠卿,苏哲疏忽大意,坚决要把他废黜出京。 不过,苏哲也考虑到新法的具体政治实践,主张予以保留。 例如,司马光决定废除人民自费、地县雇人服役的新征兵法,恢复原有的人民轮流服役的办事法。 司马光还想废除科举考试中的“三经新义”等属于“景功新派”的内容,苏哲还告诫说,明年的金石秋考已经不多了,这个时候修改考试大纲太仓促了,明年的科考一切皆如常, 但景仪并没有专心致志地研究王氏的新学问,然后慢慢商量着袁佑五年以后的科技方法。
司马光雕像。 ** 《历代中国名人肖像》,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部主编,海峡文艺出版社,2003年。
除了新旧换代,苏哲还积极就朝中之间的其他问题提出建议和建议。 元佑二年(1087年),西夏频频派使者进国,希望收复兰州、吴齐等地。 苏哲劝道,如果这个时候不许,以后如果西夏的边疆驻扎,战争就在一起了,战争就很难停下来了,而此时皇帝年纪小,太后听政务,军队也不能完全低头, 而且朝廷里没有人做决定,所以真的不适合打仗。之后,朝廷和中央商量将黄河改回原道,苏哲建议黄河决堤改道,秦始皇不能改回原路。 这些话有点阴阳,但他们说的确实有道理。 这种对新法的憎恨,并不能仅仅因为被新党废黜就算是对新法的憎恨,也可以看出苏哲“君子不党”的特质,但这种特质难免会让他像哥哥一样,得罪新旧派。
元佑六年(1091年),苏轼知道杭州还在朝代,被提拔为大臣。 随后,苏哲也被提拔为尚书有成,成为了真正的大臣。 为了避免嫌疑,苏轼换成了翰林的单身汉。 兄弟俩都是极受欢迎的大臣,相继去世多年的父母也都天赋异禀,此时的家族门楣看似无比辉煌,但月圆而失落,荣耀的荣耀背后往往隐藏着突如其来的灾难。
这一次,在两兄弟被授予**后,为了避免嫌疑,两人争相辞职。 苏轼多次申请补课,让弟弟留在朝堂; 苏哲千方百计辞去公务大臣的职务,希望能和哥哥做同一位官,还不如在一起。 最后,苏轼离开了应州,苏哲留在了朝堂,当上了侍从。 可惜好景不长,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高皇后宣仁去世,哲宗掌权,新党重新掌权。 翌年,苏哲被控将秦始皇与汉武帝相提并论,于是被废黜,出汝州,后改为袁州、云州; 当时认识定州的苏轼,也以嘲讽前朝的名义,被贬为徽州。 居住三年后,两兄弟继续向左迁移,苏哲被安置在花州和雷州,苏石被安置在琼州,彰化军被重新安置。
北宋岭南地图。 ** 中国历史地图集
少盛四年(1097年)五月,两兄弟在南下途中在滕州会合,然后一起步行一个月到苏哲、苏雷州。 6月,苏轼即将渡海前往儋州。 临别前夕,苏轼因病睡不着觉,苏哲整晚都睡不着觉。 这个太监上上下下半辈子,当过岳父,临近六十岁生日的老爷子吩咐哥哥以后少喝酒,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也许苏哲还有很多话要对哥哥说,如果他知道这家公司是兄弟俩最后一次见面的话。 只不过天下无常,苏家兄弟这样的人才也不知道哪个转头,那就是再见。
元复三年(1100年),哲宗去世,惠宗登基,苏轼终于从海南岛渡海而归。 次年5月,苏轼前往镇州时,瘴气大,到达常州后就已经病得很重,7月,苏轼在这里去世,享年66岁。 悲痛欲绝的苏哲听从了苏轼生前的嘱咐,为哥哥、老师、朋友写下了最后的墓志铭,用近6000字记录了认识60多年的哥哥。 十多年后,正和二年(1112年),苏哲去世,享年74岁,葬于汝州嘉城的哥哥墓旁。
三肃墓 河南省嘉县三肃园景区。摄影:张伟红,** Picture Worm Creative.
虽然“捞人”这几个字只是无稽之谈,但在桓海的跌宕起伏之间,总有一个人总是和他一起进退,这在世界上已经是十分难得的了。 无论是同睡在床上,还是隔着大海面对面,这种血缘关系从未减弱过。 或许比起弟弟自救水火的官职,这种分担艰辛的真爱,是支撑苏轼一次又一次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之一。 于是,在乌鸦满天飞的雨石台里,已经准备在狱中安排葬礼的苏轼给弟弟写下了这样的愿望:
和君诗诗是兄弟,嫁到来世的事业上。
引用:
毕源:《资本的更新与同健的治理》,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
苏哲藏,北京:中华图书公司,1990年。
歌曲]李寿:《通建治理的延续》,北京:中华图书公司,2004年。
《宋史》,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王水昭主编:《宋人三苏志集》,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曾早庄:《苏哲年鉴》,成都:巴蜀出版社,2018年。
曾早庄:《苏哲评》,成都:巴蜀出版社,2018年。
曾枣庄:《苏轼评》,成都:巴蜀出版社,2018年。
明成华本东坡七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