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战场的攻略不相上下,豫东会战和淮海会战是元帅***和苏羽将军战场重叠的两场战役,他们各自在战场判断上做出的攻略,可以与两者的作战策略水平相提并论。
(1)豫东战役
早在封印开启前48年的6月17日,刘辰邓就提醒苏羽“他也应该照顾好其他下属”,但苏羽没有理会,让黄伯涛出来,打乱了苏羽的计划。 7月3日,苏羽改变部署计划,先是歼灭了黄伯涛,然后又歼灭了尚未歼灭的区军第七十二师。 7月5日,刘辰邓通知苏羽:“如果胡连7日不能渡过泰康,这一招还是有可能的。 不过,很难把胡连全部拉回来“,并指出苏羽没有好好对付黄伯涛:”苏已经完全用完了,没有储备,还挺累的。 我们认为,为了避免在新形势下陷入被动,保持敏锐是很重要的。 这不仅让苏羽知道了南线的情况,也表明了他不赞成苏羽与黄伯涛作战的策略。 但苏羽不听,强行吃了黄伯涛**惨案的“三兄弟被打残”(指一、四、六列),最后不得不在四面八方漏水的情况下匆匆结束。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刘帅在核心战场上对形势的判断比苏羽还要准确。
我军的炮兵阵地。
(二)淮海战役
刘成登在苏羽的四个计划中选了淮海战役(小),并报告给军委,军委同意发动淮海战役,但改变了苏羽原来的计划,攻占梁淮吸收援军,然后占领海州连营港,先歼灭了第七兵团,然后攻占了梁淮,最后占领了海州和连营港。
在由小淮海向大淮海转变的重要步骤中,只有第七兵团是中央军委首先打的,其他的都是按照刘晨登的计划进行。 在第一阶段的布局中,另外两个手段来自刘帅,一个是将黄伟和张乾的军团引离淮海,另一个是建议陈邓的主力切断徐蟠防线,形成进攻徐州的局面。 淮海战役开始后,苏羽也考虑过扩大淮海战役的规模,留住敌军逐步歼灭。 但他的策略却是用地方武装骚扰徐明一线,利用主力出淮南,实战显然是按照最好的策略进行的。
在歼灭黄伯涛的同时,军委和苏羽主张同时攻打北线的邱离,苏羽于48年11月18日部署。 不过,刘陈邓19日回复电报反对,认为北线要打实力较强的邱力兵团并不容易,并提出第7兵团歼灭后,一部分徐州防工,调兵南线,先攻黄魏和李延年战略(黄威先)。苏羽按照刘晨邓的指示改变了部署,**也不得不接受刘晨邓的意见,改变了华业歼灭的目标,让华业在21日进攻李延年,苏羽在当天18点部署,23日,刘晨登再次反对,直接召集苏羽指挥的第11纵队参与歼灭黄威, 同时命令华2纵队保卫李刘,并向军委建议彻底放弃消灭李延年的计划,然后调苏4纵队参加对黄伟的战斗,24日11时,苏羽“服从”命令,当天下午15时发出批准电报。
25日上午围攻黄威后,刘辰邓见敌军乱阵,于是改变原计划,与苏联歼黄威,考虑扩大战果,命令苏煜歼灭李刘的军团,从而迫使李、刘迅速撤退, 并创造条件抽出三列兵力包围与徐州分离的杜玉明。围剿杜玉明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围剿黄伟,如果先打李延年,应该很快就能解决,杜玉明可以无后顾之忧地逃走,中野对付第十二兵团和刘如明的援军就比较困难了,抽兵对付杜玉明是不可能的, 而且华业也需要兵力来对付李延年,所以杜玉明很有可能逃脱,综上所述,大淮海的成功完全在于刘陈邓的正确策略。
淮海战役场景图。
需要说明的是,苏羽的齐尘电报,在实战上,基本等同于废纸,因为军委在收到苏羽的齐尘电报之前,就已经下达了决战命令。 同时,所谓保留敌军在徐州附近歼灭的提议,是以敌军南退,敌军撤退为前提的? 不行,连孙元良都北上了,所以也没必要留下来,其次,苏羽的办法是动用主力出淮南,显然太远了,无法构成对徐州集团的压迫,实战根本就不用。 所以,祁辰典没有实际意义,真正有效的手段是打徐本线。 刘帅在11月3日提出建议,如果提前实施,孙元良很有可能早被杀,就算军委在11月9日才下定决心,在孙元良身后歼灭3600多人,因为孙元良已经离开了苏县,所以军委决定直接进攻苏县, 其本质还是如刘帅所言,切断敌人的中枢,形成进攻徐州的局面。
不过,淮海战役和豫东战役,苏羽略有不同,因为苏羽在等待军委确认之前,在淮海战役中贯彻了刘晨登的策略,这不仅说明刘晨登的策略很聪明,也说明苏羽完全听从了刘晨登的直接指挥。
从刘素在这两个战场上的策略可以看出,刘帅的战斗策略和计算都比苏煜高。
参考文献:《军事著作选》和《苏羽文选》。
上一篇:“从巨野之战和南马之战来看,***和苏羽的作战策略”。
2月** 动态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