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力争尽快实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先行拓展,加强碳排放管理纳入行业体系建设和数据管理。
在26日国家新闻办公室召开的例行政策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建设全国统一碳市场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 全国碳市场在推动企业温室气体减排和行业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锚定全社会开展气候投融资、碳资产管理等碳定价活动的标杆,推动低碳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月4日发布,将于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有助于积极稳健地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
据赵英敏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2021年7月正式开通,并已顺利完成两个合规周期,第一个是2019-2020年,第二个是2021年和2022年。 目前,已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企业2257家,成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碳市场。
2月26日,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例行政策吹风会上介绍了这一情况。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量达到44亿吨,成交额约249亿元。 与第一个合规周期相比,第二个合规周期的销量增长了 19%,营业额增长了 89%。 整体碳价呈现稳定趋势。 从开工时的每吨48元,到每吨80元左右,约66%。 第二个合规周期企业参与交易的积极性明显提升,占参与交易企业总数的82%,比第一个合规周期高出近50%。
中国碳市场整体还是一个新事物,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上市交易,到现在还不到3年,在整个建设和运营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探索和创新。 在例行政策吹风会上,司法部立法四局局长张耀波表示,《条例》制定时,重点是构建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框架体系,为碳市场运行提供基本合规,确保其规范有序, 同时在相关系统的设计上保持必要的灵活性,为未来的探索和发展留出足够的空间。
人们注意到,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排放数据伪造的问题,因此立法必须突出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并及时作出有效反应。 张耀波表示,碳排放数据的真实性是碳市场政策功能能否发挥、市场能否健康运行的关键和前提,《条例》将有效防范和惩治碳排放数据造假作为重要内容,从强化重点排放单位主体责任、 加强对技术服务机构的监管,加强监督检查,加大处罚力度四个方面,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在回答记者关于下一步碳市场拓展的提问时,赵英民介绍,我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重点行业,这八大行业约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75%,高排放行业将尽快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尽可能使全社会的减碳成本得到优化和最小化,从而有助于实现我国的“双碳”目标。
赵英敏透露,除电力行业外,其他7个行业虽然未纳入配额控制,但其碳排放核算报告已经进行核查。 生态环境部正在积极推动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尽快拓展。
坚持成熟一纳入的原则,充分借鉴和利用现有碳排放管理体系和经验,加强纳入行业碳排放管理的制度建设和数据管理,使这些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在纳入碳市场后能够满足碳市场的管理要求。 赵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