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手工作业与实际脱节,难度明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数据图:手工工作。 图IC照片
正文|迟道华.
现在是寒假,学生手工作业已经成为一门生意。
据潮新闻网报道,近年来,在鼓励素质教育、推进“双减”的背景下,学前教育和中小学办学形式日趋多元化。 其中,体力劳动的比例有所上升,部分还不低。 孩子完成不了的事情,自然就成了父母的“功课”,而时间、精力有限的家长为了完成任务,选择了“外包”。 在电商平台上,“体力劳动”已经成为一门生意。
此前,一篇名为《幼儿园手工作业杀死家长》的话题在微博上冲上了热搜,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家长们纷纷在评论区晒出自己的作品,并留言“手工作业对家长来说太贵了”“30岁就要画手抄报纸”,透露出孩子手工作业难完成的无奈。
可以说,“代别人做手工作业”已经成为一门生意,就是为了满足家长的迫切需求,而这类生意的火爆,也体现了手工作业的变形。
事实上,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手工作业可以让学生摆脱书本作业的束缚,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而且,一些手工作业也需要家长的参与,在做作业的同时,还可以增进亲子关系,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校共校氛围。
然而,曾经非常有益的体力劳动,现在却成了学生和家长的负担,成了商家的生意。
当然,也有学生和家长精力有限,难以兼顾,不得不依靠外力,但有些体力活本身就脱离了现实,难度明显超出了现阶段学生的能力,不容忽视。
有家长表示,有些手工任务实在是太难了,从准备材料、设计款式,到最后完成,花费几个小时是很常见的。
如今,就内容设计而言,手工工作远不像折纸和剪贴画那么简单。 实际上,对南瓜灯、纸壳“盔甲”、镂空流苏灯笼,甚至蛋壳画的需求很多。 在结果评价方面,要分三、六、九等,评价最好。
孩子很难完成,父母精力有限,受奖惩规矩的约束。 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家长找人代办,自然就催生了相应的市场。
这不仅背离了手工工作设计的初衷,大大消解了这类工作的意义,还形成了恶性循环。 当作业要求认真遵循,孩子自己动手,家长参与指导完成作业,却比不上买来的,谁愿意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呢?
更有甚者,家长在买卖作业的过程中,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导致孩子对规矩产生错误的认知。 如果花钱做作业成为家庭的常态,那又传递了什么样的价值观呢? 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失去的,可能是参与其中的快乐,成长和进步的机会。
任由这种交易行为猖獗的家长和平台是罪魁祸首,但学校和老师在作业设计阶段应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做手工作业,在作品评价中寻找更多亮点,防止因评价标准简化而导致的“高低判断”。
这样一来,体力劳动可能就少了些“任务”,多了些“好玩”。 学生的体力劳动应该由学生完成,至少主要由学生完成的原则是可以保持的。
《新京报》评论员迟道华文稿
由布鲁斯马编辑。
校对:李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