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塑料制品广泛应用的今天,鄱阳湖却成为了意想不到的纳米塑料生产基地。 根据最新研究,鄱阳湖的轮虫产生 133亿个纳米塑料颗粒,引发了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随着塑料制品使用的普及,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已在全球环境中广泛分布。 这些看不见的塑料颗粒,大小在1微米到5毫米之间,小于1微米,是纳米塑料,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它们会对人体各种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造成损害。
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邢宝山教授与中国海洋大学赵健教授合作,选取鄱阳湖轮虫作为研究对象。 这种轮虫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地表水中,每升湖水有900多个,是一种常见的浮游动物。 与南极磷虾一样,轮虫也拥有独特的咀嚼器,可以机械地将摄入的塑料颗粒研磨成小块。
研究人员观察了两种轮虫,发现它们能够摄入大量小于10微米的塑料颗粒,其大小与日常食物相似。 通过咀嚼者的作用,轮虫将摄入的微塑料研磨成纳米塑料颗粒,最终排放到水中。
该研究还发现,轮虫能够摄入和破坏硬度较低的PE塑料,并有效地从硬度较高的PS塑料中磨损纳米塑料颗粒,这表明轮虫在“消化”不同类型的微塑料方面具有普遍性。
这些发现引发了人们对环境中纳米塑料数量的担忧。 以鄱阳湖为例,面积约3690平方公里,每升水含水量约20平方公里2个直径为50 500微米的微塑料。 根据研究数据,轮虫可以产生 133亿个纳米塑料颗粒,成为全球纳米塑料“瘟疫”的一部分。
然而,研究人员也指出,现实可能更严重。 实验中使用的微塑料直径较大,且未考虑光老化等自然因素,因此轮虫摄入和产生的纳米塑料颗粒数量可能被低估。
这项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生物学在全球纳米塑料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纳米塑料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 科学家和环保主义者在如何减缓和遏制这场“瘟疫”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