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丁CXCR4细胞外泛素受体

小夏 娱乐 更新 2024-01-29

泛素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中的小蛋白质。 泛素与细胞内蛋白的共价连接称为泛素化。 泛素化是一个多步骤的酶促过程,需要 E1 激活酶、E2 结合酶和 E3 连接酶,而泛素去除是通过一系列去泛素化酶完成的。 调节这些酶的活性可以调节泛素相关通路和活性[1-4]。

泛素化通常标记蛋白酶降解的蛋白质,但泛素化也可参与蛋白质定位、酶活性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调控过程[3-4]。 蛋白质是单泛素化还是多泛素化,以及形成多泛素链的泛素连接类型,对蛋白质功能有不同的影响[4-5]。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泛素可能具有细胞外功能,细胞外泛素可以调节细胞生长和凋亡,诱导抗菌活性,并调节免疫应答[6-15]。 此外,泛素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TNF-的产生,从而促进IL-4、IL-10和IL-13的产生[10-15]。 然而,这些效应背后的机制尚不清楚。

Saini及其同事的研究提供了泛素具有激活膜受体的能力的证据。 荧光标记的泛素表现出典型的受体结合特征。 此外,外源性泛素可以刺激受体,激活细胞反应特征,包括 Ca2+ 通量、细胞内 cAMP 还原以及 RSK1、AKT 和 ERK12 的下游磷酸化。 通过结合生物测定、药理学、siRNA敲除和受体竞争实验,推断泛素受体为CXCR4[16-18]。

CXCR4 是一种 G 蛋白偶联受体,以介导趋化因子 CXCL12 SDF-1 的活性而闻名。 CXCL12 SDF-1 是一种有效的白细胞趋化剂。 CXCR4 还可以与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MIF) 结合,作为 HIV-1 的 CD4 共受体,通过其对细胞运动、细胞存活和血管生成的影响促进癌症研究的进展。 在许多方面,CXCL12和泛素的体外生物活性相似。 两者都刺激GIO的活化,促进Ca2+运动,并诱导相似的激酶磷酸化。 这两种蛋白质也被证明可以在体外诱导趋化性,尽管泛素的效力稍低。 此外,CXCR4抑制剂还阻断泛素和CXCL12诱导的激酶信号传导,并对细胞运动有影响。 虽然两者之间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以CXCL12和泛素为例,通过与CXCR4相互作用来发挥其活性。 CXCL12 诱导的信号转导需要与 CXCR4 的 N 末端区域发生初始相互作用,然后与细胞外环结合。 不同之处在于泛素与相同的细胞外环结合,不需要与N末端结合。 此外,与CXCL12不同,泛素不会干扰HIV-1与CXCR4的结合,也不具有抑制传染性的能力[18-21]。

人们对泛素活性的兴趣日益浓厚。 虽然最初被定义为细胞外因子,但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其细胞内作用上。 CXCR4作为泛素受体的鉴定可以为研究提供新的途径,例如建立细胞外泛素对免疫系统功能影响的潜在机制[9-15]。

引用

1. ozkaynak, e. et al. (1984) nature 312:663.

2. goldstein, g. et al. (1975) proc. nat. acad. sci. usa 72:11.

3. ben-neriah, y. (2002) nat. immunol. 3:20.

4. schnell, j.d. &l. hicke (2003) j. biol. chem. 278:35857.

5. behrends, c. &j.w. harper (2011) nat. struct. mol. biol. 18:520.

6. daino, h. et al. (2000) blood 95:2577.

7. singh, m. et al. (2010) cardiovasc. res. 86:20.cites the use of r&d systems products

8. kieffer, a.e. et al. (2003) faseb j. 17:776.

9. nakamura, m. et al. (1996) j. immunol. 156:533.

10. majetschak, m. et al. (2003) blood 101:1882.cites the use of r&d systems products

11. majetschak, m. et al. (2004) surgery 135:536.cites the use of r&d systems products

12. majetschak, m. et al. (2004) j. trauma 56:991.cites the use of r&d systems products

13. patel, m.b. et al. (2006) j. surg. res. 135:226.

14. garcia-covarrubias, l. et al. (2008) crit. care med. 36:979.

15. majetschak, m. (2011) j. leukoc. biol. 89:205.

16. saini, v. et al. (2010) j. biol. chem. 285:15566.cites the use of r&d systems products

17. saini, v. et al. (2010) commun. integr. biol. 3:608.

18. saini, v. et al. (2010) j. biol. chem. 286:33466.cites the use of r&d systems products

19. busillo, j.m. &j.l. benovic (2007) biochim. biophys. acta. 1768:952.

20. teicher, b.a. &s.p. fricker (2010) clin. cancer res. 16:2927.

21. bernhagen, j. et al. (2007) nat. med. 13:587.cites the use of r&d systems products

相似文章

    阿拉丁如何制备石墨烯量子点

    在对石墨烯的发现进行开创性研究后,各种石墨烯衍生物的合成开始得到进一步发展。石墨烯衍生物可以按其大小进行,如零维 石墨烯量子点 一维 石墨烯纳米带 和三维 石墨烯泡沫 本技术文章将重点介绍石墨烯量子点 一种零维材料 的合成。石墨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由于其零带隙特性 在水中的低色散性 低光谱吸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