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镶金玉石镶嵌釉面银钩

小夏 文化 更新 2024-01-28

古代的衣服没有纽扣,需要系在腰间。 除了缎带外,还可以使用皮带。 皮带常用于动物皮,因为它们比较硬,需要用皮带钩连接,相当于今天的皮带扣,并且经常与玉环同时使用。 钩子一般由钩头、钩体、钩扣三部分组成,钩头用于钩住,钩扣起固定作用。 腰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战士佩戴的腰带的钩子,在古代也被称为“犀牛”。 多为青铜铸造,也有**、铁、玉等材质。 到处都很受欢迎。 它们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大多采用镀金、贴金、错金银、镶玉绿松石等工艺,斑驳多彩。

夏、商、西三代都没有发现玉带钩,直到春秋时期,才出现了有钩头、没有钩扣的钩子。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玉带钩造型仍不完整。

战国时期,玉带钩的形状已基本确立,即由钩头、钩体和钩扣三部分组成,应用广泛。 此时,玉带钩已经进入了发展期。 此时,钩饰虽然内容比较丰富,但造型基本相同,时代特征明显。 它的乐器类型大多是细长的琵琶形。 长度一般在4-8厘米之间,小于8厘米。 整个身体感觉简单而明亮,棱角分明,有光泽。 钩头一般较高,常见的雕刻有龙头、动物头、鸟头等。 头形小,钩体宽,多为素色或刻有细纹。 皮带钩大多在钩面两侧和钩颈背面的边缘切成微斜,既对称又光滑美观。 钩背有方形或圆形按钮。 一般来说,钩体的侧面与钩旋钮的侧面在同一平面上,即钩体与钩旋钮的宽度相同。

在战国中后期使用得相当广泛,出土代代相传的有很多,许多钩子做工精美,镶金玉,刻有铭文,美观。 皮带挂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皮带卡,主要用于将皮带钩在腰间系,多为男性使用。 人们使用皮带钩,不仅是为了日常需要,也是身份的象征,尤其是王子、贵族、名人使用的皮带钩非常精致,具有很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 吊钩是身份的象征,吊钩所用的材料、制作的细度、形状和大小都是判断吊钩价值的标准。

西汉时期是古代玉带钩发展的鼎盛时期,玉带钩的生产在继承战国时期种类和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创新。 一般而言,西汉时期的玉带钩精致、细致、简洁、品质上乘。 同时,还有更多。 这一时期,玉带钩大多是素色无痕的。 钩头的造型也很简单,有的只有轮廓,有的只是几处雕刻,但都是粗犷有力,规矩工整干净。 即使有些钩子上有阴雕饰品,它们也非常简单、挺拔、有力。 有的只在钩面上琢磨几根弦,或者在两根弦中间压铊,形成纵向凹槽,看起来像凸脊。 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汉时期,玉带钩的钩面开始出现在浅浮雕、凤凰等饰品中。

上海博物馆和国家博物馆拥有国内最多的钩子收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馆也有少量藏品。 外国博物馆中最大的中国钩子博物馆收藏是法国巴黎的吉美博物馆。 战国时期金包玉兽头银带钩,2024年出土于河南省惠县古卫村五号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24年至2024年,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会县柳里阁、古尾村一带进行了三次发掘,其中最主要的是发现了一批战国时期的大型墓葬及其附属的马车、马坑。

这件带钩子的单品由**制成,通体镀金。 钩铸浮雕风格的动物头和长尾鸟。 兽头分为钩子的前端和后端,长尾鸟居钩在左右两侧,盘绕扭曲。 钩子呈琵琶形,中间凸起,呈弧形,底部为银支架。 钩头是兽头,雕有青玉,兽头被描绘成细纹圆圆的眼,长鼻子长喙,喙两侧有几条横线。 额头中间有花蕾花纹,上面斜刻着小方格花纹,有角。 脸是金子组成的浮雕动物脸,两边盘绕两条龙,倒挂到钩端,组合成一首歌。 与两边龙的方向相反,锅周围有两只凤鸟图案。 背面中间,三块白玉均匀地镶嵌着,珏的表面刻有卧蚕纹。 钩体正面镶嵌3块白玉,玉体中心镶嵌半圆形玻璃珠,钩体前端镶嵌白玉,形成鹅头形钩头,形似弯脖从侧面唱歌的红岩。

前后两件玉珏的中心孔各镶嵌一颗琉璃珠。 玉色为蓝白色,雕刻比较精细。 整个皮带钩经过镀金、镶嵌、凿刻等工艺,将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材质巧妙组合。 这枚皮带钩饰品复杂,精致清晰,布满金玉,雍容华贵,是围绕皮带钩的战争中的精品,极为奢华,体现了当时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堪称中国古代最华丽的皮带钩。 那时候应该值不少钱,还系在腰间,真的可以用“缠腰”来形容。

在古文献中有很多关于钩子的描述,比如史料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发生内乱,为了支持公子成为齐国君主,大臣关仲用箭射杀了公子小白,而刚好射中了小白的钩子,小白假装死了,逃过了这场劫难。 后来小白成为齐国君主,也就是齐桓公。 在包叔的推荐下,齐焕公不记得过去的恩怨,重用关忠,最终完成了霸主。 这在历史上被称为钩子之约。

相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