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收藏了《玄奘铭文石佛座》,镌刻着“玄奘大师玄奘京华在唐龙硕二年作佛像供养”,共20个字。 这尊佛座于2024年在铜川裕华宫遗址出土。 雨花宫原为唐代初唐太宗的宫殿之一,后宫被废为庙宇,改名为玉花庙。 咸庆四年,玄奘从长安搬到玉化寺,专心翻译佛经。 石佛座是玄奘在雨花寺期间留下的遗物。
这尊佛座虽然上面刻有玄奘的铭文,但上面刻着“三藏师”字样,说明它不是玄奘本人保留的供奉铭文的遗物,但从其建立的时间和发现地点,就已证实玄奘晚年选择玉化宫作为他的目的地, 是与玄奘生平直接相关的文物。石佛座边长51厘米,莲花座直径49厘米5 厘米, 435厘米,由两部分组成:方形底座和莲花底座。 莲花座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凹槽,放置佛像的地方,佛像已不复存在。 虽然不是玄奘亲笔书写的铭文,但这尊佛座依旧珍贵而震撼。
玄奘(602-664),唐代名僧,法祥宗创始人,洛州(今河南洛阳燕石)人,祖先为迎川人,俗名“陈奕”,法定名“玄奘”,被尊为“三藏师”,后世俗名称为“唐僧”,与《鸠摩罗什》、《真意》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是佛教教义差异第一宗派,元真官元年一人向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经。 17年来,他研读了当时大乘佛教的所有理论,共带回佛舍利150件,佛像7尊,佛经657部,长期从事佛经翻译工作。 玄奘和他的**共翻译了75部佛经和1335卷。 玄奘的译著有《大般若经》《心经》《释法》《大玄秘经》《瑜伽师论》《开悟论》等。 《唐西域记》全书12卷,记述了他西游途中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的山川、地方、物产、风土人情,以及传闻中的28个国家。 《西游记》就是根据它的事迹改编的。
咸庆元年(公元657年)五月,高宗诏令,要求“凡想翻译经论,无者先译,有的在后”。 咸庆二年(657年)九月,玄奘趁机与他一起住在洛阳,第二次提出留在少林寺的要求。 第二天,高宗回信拒绝了。 仙庆三年(658年),他迁往西明寺,因经常被琐事打扰,便迁至玉华寺,专心翻译经籍。 咸庆五年,他开始翻译《大般若经》。 这部经一共二十万节,篇幅庞大,弟子请删节,玄奘相当严谨,一个字也不删。 龙硕三年(663年),他终于完成了这部600卷名著的翻译。
雨花寺遗址位于陕西省铜川市五华乡雨花村以北2公里处的雨花山。 前身为Ninchi Palace。 始建于唐高祖李元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建真官二十六年(公元646年)改名为玉华宫,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宫殿。 据记载,唐玉花宫由9座雄伟的宫殿组成。 正殿叫玉华宫,贞官22年,李世民曾在这里召见三藏玄奘师。 此外,李世民的帝王《唐三藏圣旨》和太子李志的《蜀三藏圣旨》都写在这里。
为了让这位僧人有一个更安静的道场,唐高宗李志水会两年(公元651年),宫被废,改名为五华寺,唐高宗玄奘在这里翻译佛经。 玄奘一生翻译了74部佛经。 公元660-662年,他在玉化寺出家前完成了最后一部佛道《大苦经》的翻译,于高宗檩条元年664年2月5日半夜圆寂,享年62岁。 不幸的消息传到长安后,官野双方都非常悲痛。 据史料记载,当玄奘的遗骨从玉化缓缓南移,葬于长安东郊沙河东岸的白鹿高原时,数以万计的女子哀悼者被哀悼。 天宝之乱后,雨华寺颓废。
诗人杜甫北上到此地,感动现场,悲哀,写了一首诗:“松风在溪中长,松鼠在古瓦中奔跑。 我不知道宫殿是什么,在遗骸的悬崖下。 “那时候,我服侍瑾瑜,所以我是一匹铁马。” 到了宋代,连石马都不存在了。 玉花石房内有一尊佛像,侧面刻有“唐龙硕二年玄奘景左造石家佛像”20字,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他的爱国主义和崇尚佛教的精神和伟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世界和平的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长寿的精神,西行取经,体现大乘佛教菩萨真功,化化众生。 他的足迹遍及印度,远至日本、韩国和世界其他地区。 玄奘的思想和精神,现在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