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雄朗,王世宇(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不变的目标和历史责任。 ** 总书记强调,“促进各民族的交流、交流和融合,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 汉藏羌彝走廊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向北的交通大动脉和多民族交汇汇合的地方,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是区域民族间交流交融的活生生的模式,形成了活跃的各民族商贸体系和相互交融的文化体系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交流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华文化对外推广的重要窗口。 推动汉藏羌邝走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其独特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强数字化建设,打造新能源体系,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多举推进汉藏羌邝走廊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从而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提高人口素质,优化空间配置,扩大汉藏羌彝走廊人才红利。
**总书记指出,“人口高质量发展要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人是生产力众多要素中最活跃、最活跃、最活跃的因素,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真正源泉,人才是现代社会竞争和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的“自流井”,教育是建设强国的基础工程,对实现“以产聚才、以才兴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在汉藏羌彝走廊地区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 不断优化完善硬件设施、师资等硬教育环境,通过政策倾斜改善其教育软环境要依托东部、中部、西部地区较发达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加大内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力度要注重民族特色民族职业教育,重点挖掘汉藏羌彝走廊地区特色民族文化、资源、手工艺,并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将知识学习与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新设施紧密联系起来, 从而学以致用,让汉藏羌彝走廊地区的民族品牌和民族工业绽放新时代的光辉。其次,要种好“梧桐树”招纳人才,通过实施生活补贴、住房激励、落户激励等人才引进政策,利用年度生活补贴、一次性落户补贴、免费租赁人才公寓等,吸引重点高校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等多层次人才, 以“真金”和“真情”汇聚各类优秀人才到汉藏羌彝走廊地区创业,同时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交流互动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使聚集的高层次人才能够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 产品研发三要树立“产才结合”的理念,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的原则,不断壮大新兴产业人才群体,将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增量”,让人才活力充分流动, 使汉藏羌彝走廊地区成为人才集聚高地。最后,要加快汉藏羌彝走廊新型城镇化步伐,拓宽农业劳动力非农就业渠道,发展适合农业流动人口的新业态和新产业,切实消除城市非农产业就业限制和歧视,提高城镇化质量,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加强数字化建设,为汉藏羌彝走廊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新动能。
**总书记指出,“依靠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要以'数字'为生产要素,统筹引导各类要素凝聚先进生产力,塑造汉藏羌邑走廊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新动能,让数字经济成为新时代汉藏羌邑走廊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要加快完善汉藏羌彝走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推进向边境地区农村地区延伸,使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实现全覆盖,同时要降低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网络成本, 推动宽带、智能手机等固定和移动网络设备终端进入农村。在此基础上,要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汉藏羌彝族产业向“产业数字化、数字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在工业数字化方面,要通过引进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实现内部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需要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和资源共享,借助数字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企业可以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 在数字产业化方面,应将数字技术作为主要生产力,融入汉藏羌彝族特色产业,使其产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 例如,汉藏羌彝走廊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迁徙走廊和重要的商贸交流通道,拥有藏剧、嘉江年画、泥陶、唐卡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通过数字动画技术推动非遗与现代文化的融合,让公众对非遗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传统层面,让广大公众自觉成为非遗传承与开发的参与者,共同推动非遗从“文物”层面保护向非遗转变互动立体保护,通过现代数字技术实现对非遗的积极传承和创新,激发公众对非遗的兴趣。此外,农业和农村地区在现代化建设中地位突出,要推动汉藏羌彝走廊地区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强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建设,努力发挥“数字+”优势,推进“数字+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打造数字化、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培育农产品网络化品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点燃汉藏羌邑走廊中国式现代化新引擎。
**总书记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的质量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随着我国风电、光伏发电的技术进步和成本的降低,这种将生产力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有机结合,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新能源,具有改变发展模式的新型质生产力的特点。 汉藏羌彝走廊地区风电、光伏资源禀赋良好,如全国太阳能资源第一,富集面积达98%。 风能资源也很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同时也具有独特的生物质能和丰富的地热资源。 据四川省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局调查,“川西高寒高原地区具有开发前景的热田主要分布在金沙江甘孜-理塘断裂带、仙水河断裂带和马尔康西北走向构造带”。 立足汉藏羌义走廊清洁能源优势,建设“阳光计划”、“科学之光计划”、“阿里光电计划”等一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较高的新能源推广示范项目,依托丰富的风、光、热资源,打造区域内数千万千瓦的风电基地, 使新能源产业逐步形成规模化要逐步降低汉藏羌彝走廊煤炭等能源消费比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加强新能源技术和装备的应用推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要推动汉藏羌彝走廊地区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应用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进能耗强度和总量双控,通过政策倾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大力引进先进低碳技术和项目,加强国内外科研机构与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构建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走汉藏羌彝走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
**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促进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创产业、文旅产业成为推动我国商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 汉藏羌彝走廊地区长期居住着藏族、羌族、彝族、纳西族、白族、哈尼族、回族等民族,这些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孕育了特殊的风情和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为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产品创意, 具备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的良好条件。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要以主要旅游景区和旅游城市为核心,通过核心带动和集聚效应,形成持续向外扩散、辐射发展的文旅圈,如以古羌文化为核心,以茂县为核心, 形成以大禹文化和三国文化为支撑的岷江上游文旅圈以羌彝文化为核心,以西昌为核心,形成了以生态文化为支撑的彝族文旅圈以藏族文化为核心,以拉萨为核心,形成以高原文化为支撑的藏族文旅圈,助推汉藏羌彝走廊“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在弘扬其文化创意方面,要重点挖掘藏族、羌族、彝族等民族文化元素,深耕藏香巴、藏族传统织造、彝族漆器、羌族刺绣等文创产品要建设具有民族文化内涵和外延的特色文化小镇,通过对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建筑中传统元素的保护和传承,将现代建筑风格与传统原始生态建筑风格有机结合,有效突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深度挖掘地方文化历史的文化内涵, 风土人情、民俗文化等,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形成具有产业优势、艺术优势、创新优势的“藏羌彝文化长廊”核心品牌。在文化品牌传播工程实施中,要设立文创产品展示营销示范店,拓宽特色文创产品展示销售渠道;要利用丝绸之路巨大的辐射范围,打造和推广玉强文化、彝族文化、古茶马路文化、昆仑文化等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民族艺术节、文化周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动汉藏羌彝走廊文化消费活动, 以及文化月,助力民族文化品牌“出海”,加快汉藏羌彝走廊地区中国式现代化步伐。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