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的格式是指相机的图像传感器(如CCD或CMOS)的大小,不同的格式会影响相机的视角、景深、分辨率等性能。 一般来说,画面越大,视角越宽,景深越浅,分辨率越高。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格式有全画幅(35mm)、APS-C、中画幅等,其中中画幅是指4:3的宽高比,如XX7等。
镜头的光圈是指镜头光学开口的大小,它决定了进入的光量和镜头的景深。 一般来说,光圈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景深越浅。 镜头的光圈值用 f 表示,如 f14、f/2.8等,f越小,光圈越大。
那么,如果我们使用中画幅相机并转动全画幅镜头会发生什么?我们如何计算它们的等效孔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镜头的光圈值是一个固定的物理参数,不会因移动到不同的帧而改变。 也就是说,F 28 的镜头,无论是安装在全画幅还是中画幅中,光圈值均为 f 28.它进入的光量是相同的。 这很重要,因为这意味着参数在转移后不会改变,我们可以使用相同的快门速度和 ISO 进行拍摄。
但是,镜头的光圈值不等于镜头的景深。 景深是指成像平面上清晰图像的范围,除光圈值外,还与焦距、拍摄距离、帧数有关。 一般来说,焦距越长,拍摄距离越近,画面越大,景深越浅。 因此,当我们使用中画幅相机切换到全画幅镜头时,我们发现虽然光圈值没有变化,但景深却变深了。 为什么?
这是因为,当我们使用中画幅相机传输全画幅镜头时,我们正在裁剪一部分全画幅图像,这意味着我们只使用镜头中心的像场,而丢弃外围部分的像场。 结果,我们的视角变窄了,这相当于等效焦距的增加。
例如,如果将 50mm 全画幅镜头安装在 645 中画幅相机上,则等效焦距为 50mm x 062 = 31mm。这样,我们用31mm镜头拍摄相同的图像,31mm镜头的景深比50mm镜头的景深要深得多。
那么,我们如何计算过渡后的等效孔径呢?等效光圈是指具有相同视角和景深的全画幅镜头的光圈值。 我们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它:
等效光圈 = 光圈值 x 等效系数。
等效系数是指不同帧之间的对角线比,它反映了帧大小的差异。 例如,645 格式的对角线为 70 毫米,全画幅格式的对角线为 4326mm,则它们的等效系数为 70 4326 = 1.62。该系数也可用于计算等效焦距,如上例所示。
因此,如果我们使用中画幅相机并转动全画幅镜头,我们可以使用这个公式来计算它们的等效光圈。 例如,如果我们使用 645 中画幅相机来传输 F28个全画幅镜头,那么它们的等效光圈为:
等效光圈 = f28 x 1.62 = f/4.5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使用 F45 个全画幅镜头拍摄相同的照片,我们得到相同的视角和景深。
综上所述,将中画幅相机转换为全画幅镜头可以增加等效光圈值,即增加景深。 这对于一些需要大景深的拍摄场景很有好处,比如风景、建筑、静物等,因为它可以提高画面的清晰度和锐度。 但是,对于一些需要小景深的拍摄场景,如人像、动物、花卉等,则是不利的,因为它会降低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因此,我们在选择镜头和相机时,应该根据自己的拍摄需求和喜好,合理使用等效光圈的原则,以创造理想的画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