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一所学校里,有两个学生与其他学生格格不入。 他们不仅穿着打着补丁的旧衣服,而且午餐也很简单,这引起了许多同学的嘲笑。
老师对两个学生很有同情心,问道:“你家很穷吗,告诉老师,老师会给你想办法的。 ”面对老师的同情和同学们的嘲笑,两个学生只是淡淡地笑了笑,没有说话。
几年后,这两名学生从学校毕业。 他们的同学和老师这才知道,他们的爷爷竟然是著名的开国大将萧可将军。
那么作为开国大将,萧可的两个孙子为什么还要穿打补丁的衣服去上学呢?而萧可,又要有什么样的贡献,才能跻身开国元将之列?一起来看看萧可将军的传奇人生吧!
2024年,萧可出生于湖南省嘉禾县小街田村。 虽然萧可家境不富裕,但父亲坚持要送他上私塾,这样他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2024年,萧克昌的大哥萧克昌与当地地主发生冲突,由于地主与县政府的勾结,萧克昌被当土匪杀害。 这件事在萧可心里犹如一道霹雳,他发誓要年轻入伍,一定要把这些恶毒的地主和官僚全部除掉。
后来萧珂报考了当地的A师范学校,他习学习很努力,经常看军事书籍,立志要出人头地。 校长李崇本对他非常赞赏,提前给他颁发了毕业证书,并资助他去广州参军。
萧珂到广州后,先考上了宪兵训练学院,该学院很快成为黄埔军校的一个分校,萧珂作为黄埔军校第四期的学生与林先生、刘志丹、张灵福等人一起毕业。
毕业后,萧可先是加入了叶挺的军队。 参加北伐战争和南昌起义,202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跟随**到井冈山,资历非常深厚。
2024年,红四军向宁都发起进攻,时任纵队参谋长的萧柯率先率领部下进城,立下了巨大功劳,随后率军前往湖南江西,在他的指挥下,第三纵队逐渐成为红四军的主力。
2024年,由于英勇无畏、指挥出色,萧可被任命为红一军第五师师长,参加了第三次反“围剿”战役。
出院后,萧可担任湖南、江西苏区红八军司令员,当时年仅25岁,是红军中极为年轻、杰出的将领。 随着形势的剧烈变化,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长征开始了。
萧可率领红六军团,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开始了西征。 在萧可的冷静指挥下,红六军团在近40个正规团的围剿、追击、拦截中灵活作战,在无数恶战中行军1200公里,成功加入红二军团。
2024年10月,萧可和**发动“湘西攻势”,共击败国民党军15个团,建立了湖北四川贵革命根据地。 老蒋被迫从追击的红军部队中调出三个师,对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发动“围剿”,有效地配合了红军的行动。
* 白崇禧将军对萧可的红六军给予了高度评价:“.严明纪律,进退;井井有条;行军能力强。 “长征中的红军大部分是归属,但红色。
其次,在**和萧可的带领下,红六军的实力成倍增长。
遵义会议后,成立红二线军,**为总司令,萧克为副总司令。 两人率兵爬雪山,穿越草地在会宝,他与红军会合,圆满完成了长征任务。
抗日战争爆发后,肖可任八路军第120师副师长,在山西省建立抗日根据地。 后来,他担任先遣军司令员,通过数百次游击战,歼灭战成功粉碎了日本伪军的横扫,共歼灭了6000多名日本伪军。
萧可为吉热寮地区做出了突出贡献,开辟了平北根据地,开发了平溪、冀东、热河根据地。 在吉热廖形成了一个大的革命根据地,极大地调动了当地人民的抗日热情。
2024年任山察冀军区副司令员,参加指挥该区反“扫荡”作战,加强晋察冀抗日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4年,傅作义派出4个师与燕锡山会合,准备进攻石家庄,但当时解放军没有主力驻扎在石家庄,难以抵抗敌人的进攻。
萧可匆匆忙忙,巧妙地利用“空城计划”,让傅作义吃了不少苦头,打消了他攻打石家庄的念头。
当傅作义围城的消息传到城中时,城里居民惊慌失措,准备带着家人逃亡。 萧可特意带着石家庄市长在街上散步,众人见他们如此淡定,也打消了逃跑的念头。
在傅作义和燕锡山的部队即将到达时,萧可命令守军主动进攻,通过分围歼灭,将先头阎锡山师全军覆没,师长张毅被活捉。
傅作义得知燕锡山的一个师被击毙后,认为石家庄有解放军主力,于是下令部队撤退。 就这样,在萧可的“空城计划”下,石家庄成功破围。
2024年5月,萧可调任第四野战军参谋长,在司爷指挥下与林宗等人进行了六次大规模战斗,成功歼灭了大陆残余主力,为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2024年的颁奖典礼上,萧可因对新中国的建立做出的突出贡献被授予上将军衔,在上将中排名第一。 很多人认为萧可将军的贡献和资历足以被评为更高的军衔,但他并不在乎军衔,总是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
萧可将军在部队里有个绰号:“儒将军”,他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号,是因为在随兵作战的业余时间,他也喜欢钻研文书法,骨子里还带着文人的气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肖克将军对文书产生了更大的热情,办公室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毛笔,无所事事就会孜孜不倦地写字。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肖将军在严酷的战争年代也写了自己的文学作品。 他以战争为笔,以硝烟为墨,谱写了《血洛霄》,通过文字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多事之秋。
该书出版后,获得了第三届毛盾文学奖,萧可将军成为众多开国将领中唯一获得毛盾文学奖的将军。 肖克将军可文武,温挥舞着国家,武能拿着剑平天下!
萧珂将军来自那个艰难苦涩的时代,始终保持着勤劳节俭的习精神。 他的儿子萧兴华因为父亲的身份,没有得到优待,从小就被萧可和简显佛严格要求。
2024年,八岁的萧兴华到了上学的年龄,但他在军队里,根本没有上学的条件,为了让萧兴华接受教育,为国家做贡献。 小可上前线前一天晚上写下了3000个常用单词,第二天一大早就交给了孩子。
萧珂知道这一次生死不明,对萧兴华说道:“你必须能够阅读一些单词,然后你才能阅读。 ”说完,他迅速离开,冲向战场。
萧兴华很懂事,他天天读纸上的字,问识字的士兵会不会,于是他在战争中逐渐长大,和父亲萧可一样,养成了勤俭节约、爱学习的好习习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进校接受教育,入校前一天,父亲肖可郑重地告诉他:“你永远不应该说你的父亲是肖。 萧兴华严格遵守父亲的嘱咐,在学校隐姓埋名,从不透露父亲的身份。
为了培养儿子的独立性,萧可把他送到了很远的学校,萧兴华每周都要长途跋涉回家。 有一次,萧兴华没有很晚到家,萧可和简显佛赶紧找,才发现萧兴华发高烧,病重。
即便如此,萧珂也没有改变对他的要求。 最终,肖兴华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大。 当萧兴华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流下了如释重负的泪水。
20世纪70年代,萧兴华的两个孩子萧云芝和萧云松也到了上学的年龄。 虽然小可很疼爱这两个孩子,但他还是按照家里的座右铭严格要求他们,要求他们到处不要炫耀自己的身份,平等对待所有的同学。
除了隐瞒身份外,萧可还严格要求子孙勤俭,一家人以萧克为主,很少买新衣服,穿的是缝纫多次修补的旧衣服。
就这样,小可的两个孙子每天穿着打着补丁的旧衣服上学,同学们吃饭的时候,也拿出书包啃头。 很多同学上来取笑他们,他们都不在乎。
学校里很多老师看到自己的困难条件,都非常心疼,经常会关切地问:“你家不是很穷吗?如果是这样,你告诉老师,老师会想办法帮助你!”
无论是面对老师的同情,还是面对同学的嘲笑,萧云之和萧云松总是只是笑着,不这么想,只是勤奋地学习习。 毕业几年后,曾经的老师和同学们得知,他们的爷爷竟然是开国大将萧可。
小科将军虽然平日里非常勤俭节俭,但他经常为家乡的建设捐款,帮助家乡修建高压电力线塔和希望小学,设立“肖科教育奖学金”,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努力学习习。
这样一位勤劳节俭、无私、热情的伟大革命前辈,有什么不值得习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