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气库具有季节性调峰、事故应急响应和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三大功能,是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的“地下粮仓”和“地下银行”。
储气库具有季节性调峰、事故应急响应和国家能源战略储备三大功能,是保障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的“地下粮仓”和“地下银行”。 截至11月23日,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储库——新疆油田虎图碧储气库已连续两周向西气东输干线和北疆城市输送天然气。
据了解,由于地质条件复杂、起步较晚,我国储气库建设面临资源地理分布不均、标准规范不完善、盈利能力低、市场化程度低等瓶颈,但随着储气库建设的不断加快,储气库容量越来越大, 并且调峰能力不断增强。基于2024年“地下储气库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目标,我国如何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储气库?储气库如何从天然气“银行”和“粮仓”转变为“气、油、氢、能源、碳”的地下宝库?《中国能源报》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郑德文。
成为储气库调峰能力增长最快的国家
中国能源报:从调峰能力来看,目前我国储气库建设水平如何?
郑德文:世界天然气联盟储气委员会专家指出,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储层埋深达5000米,低渗透低孔隙度,以及大规模的储气库建设,我国储气库建设是世界上最大的挑战。 但是,我们迎难而上,成为全球储气库建设调峰能力增长最快的国家,形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储气库建设的一系列储气库技术,在该领域已普遍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截至今年年底,全国在役储气库(组)预计达到29个,其中气藏占多数,设计工作气总量328亿立方米,调峰能力230亿立方米,日峰值调峰能力2个以上6亿立方米。 中国石油今年重点储气库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形成工作气量近20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7亿立方米,这也是我国气库建设以来年增幅首次突破30亿立方米今年高峰月(12月)的峰值运力预计将达到每天2.15亿立方米,每天净增3000万立方米。
中国能源报:近年来,天然气在冬季持续稳定,储气库起到什么作用?
郑德文:例如,冬季从中亚进口管道天然气的日供应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以上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随着我国天然气消费量的增加和储气库的扩大,储气库的作用逐渐发生变化。 过去,我们以储气为主要手段,在高峰时段保证供应,不愿意多用气,主要用气在高峰时段,有时导致抽气量少。 但现在,储气量较多,调峰能力强,可以安排一部分量作为保障供应的季节性资源,同时可以预留7-10天的应急容量,保证短期的高峰需求。 这样既能保证冬季的用气高峰需求,又能保证储气库的利用效率。
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储气库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将来将如何解决?
郑德文:我国气库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我国天然气消费市场与资源禀赋先天错位,长输管道成为将国内外天然气资源输送到消费市场的资源流主体地质条件复杂,天然气消费主要市场区域更适合建设储层天然气规模化开发利用较晚,天然气管网和市场配套储气库建设滞后,前期调峰供保能力相对脆弱。 此外,我国储气库类型相对单一,除气藏型建设目标相对成熟外,储层型和盐穴型仍处于小规模开拓建设阶段,水层型和坑型仍处于勘探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储气库的规模化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新型气藏选址目标的出现,新增储层建设目标向低渗透、火山岩、含硫碳酸盐岩等复杂气藏转变,储层建设难度呈指数级增长。
在“双碳”目标和油气企业转型的背景下,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为储气库快速转型提供了良好契机。
关键是要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储气库
中国能源报:储气库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着力点是什么?
郑德文:关键是要建设好、管理好、利用好储气库储气库建设涉及油气上、中、下游多项主要技术,组织强大的专业技术团队是建设好储气库的前提国有企业应成为天然气供应的支柱,承担主体责任,并有配套的政策支持、管理规则和约束、考核检查制度,为储气库多元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利用好储气库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
储气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储气库业务转型升级。 地下储气库建设艰巨,未来建设条件更加复杂多样,“双高”储层、连接老空洞、含水层坑等领域的建设技术一片空白,复杂气藏和数字化储气库建设仍存在许多基础性、前瞻性的理论技术问题亟待解决, 这给工程建设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未来需要系统分析储气库建设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储气库建设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引领储气库技术发展,为储气库高效建设和安全运行提供支撑。
中国能源报:我国储气库的近短期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是什么?
郑德文:目标是“三步走”。 预计到“十四五”末,地下储气储气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气藏和盐穴建设技术基本成熟,重点发展储气库建设技术,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以上预计到2024年底,地下储气库建设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含水层和油藏建设技术基本成熟,地下储氢储能业务得到发展,地下储气库调峰能力达到500亿立方米以上预计到2024年底,地下储气库建设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地下储气库、储能库、储氢技术全面突破,实现地下储气库与新能源业务融合发展,储气库调峰能力突破800亿立方米。
化解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和挑战
中国能源报:要实现储气库库存周转的高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应该怎么做?
郑德文:一般来说,夏季在槽中储存天然气,在冬季用气高峰期生产是基本规律,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灵活调配,在评估气藏动态分析评价技术后,在短期平衡状态下调整注气和生产方向,及时转移或生产,完成应急气体供应任务。特别是盐穴储气库更加灵活,可以在一个注采周期内实现多次注采转换,具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气藏式储气库实行一年一次注一次产,如果能仿制盐穴式储气库,根据市场变化,可以优化合适的储气库式储气库,实现多轮注采,可以大大提高储气库的储容周转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
目前,国家对新仓库底气实行补贴制度,给建库企业带来了效益。 储气库企业采用两部分制机制获取经济效益,部分企业可利用冬夏气价差异实现经营效益,促进了储气库高效建设。 如果国家能够对储气库实行单独的定价机制,以保证储气库建设者的合理收益,同时效仿欧美国家实施不同时间和数量的峰值气价,并给予0新增1元产气成本,有望掀起新一轮多元化市场化储气库建设。
中国能源报:未来储气库会有更多的功能吗?前景如何?我们将面临哪些挑战?
郑德文:利用能源行业地下空间,重点实现“气、油、氢、能、碳”的安全高效封存,是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目标的具体举措,将提升油气供应能力,实现油气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 储气库将与地下空间统一规划开发,从天然气“银行”和“粮仓”转变为“气、油、氢、能源、碳”的地下综合能源。
储气库与能源安全、低碳绿色发展等战略息息相关,事关国计民生,前景广阔。 未来将与国产燃气、进口管道气、进口LNG、新能源、消费市场等要素有机融合,建设东北、中东部、西北、西南、中西部及环渤海地区六大储气中心,整体规模为800亿至1000亿立方米调峰供保能力。
尽管我国在气藏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但未来储气库建设仍将面临优质储气场资源短缺与储气库快速高效建设之间的矛盾,库址资源配置与天然气市场布局和管道建设之间的矛盾, 调峰需求量大与市场机制缺失、水库建设动力不足的矛盾,冬季供给保障压力大与调峰能力不足的矛盾。同时,还面临新型储气库建设技术不足、储气库容量利用率低、储气库安全管控难、储气库组一体化智能调峰供保效率低等挑战。
原标题:储气调峰 供气有“余粮”更从容——专访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技术专家郑德文
文 |本报记者 瞿培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