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期和幼儿期是教育的起点。 我们能在“家门口”享受普惠、科学的育儿服务吗?如何构建便捷、经济、智能的普惠育儿体系?日前,第三届儿童保育服务发展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与会专家学者就婴幼儿照护服务领域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实践经验。
托育服务不仅是“关键小事”,更是“民生大事”。 * 高度重视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顾和托儿服务,近年作出一系列重要安排。 国家卫健委发挥牵头作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逐步建立健全育儿服务政策法规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服务供给体系。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024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全国托育服务机构总数将达到7家570,000个家庭,提供362个名额40,000个,全国每1,000人拥有2个托儿所57个
国家卫健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副主任刘芳表示,提供便捷、优惠、专业、规范、智能、科学的普惠托育服务,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正向生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从调查来看,普惠托儿服务供给明显不足,目前托育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偏高,在发展普惠托育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 ”
家庭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研究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0岁3岁儿童保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慧珊指出,大多数0-3岁儿童生活在家庭中,即使去托儿所, 他们仍然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家里度过。家庭的养育和照顾对儿童的早期发展非常重要。
婴幼儿正处于性格形成、习惯养成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家庭教育对婴幼儿具有长期的、基础性的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李晓伟认为。
目前,对托育机构的需求逐渐增加,对优质托育服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李晓伟介绍,研究发现,家长教育期望过高与自身教育能力不足存在现实矛盾,存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不便、不准确、质量低等问题。 如何根据家庭需求提供适应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要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提高婴幼儿家庭获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可及性、相关性和适应性。 ”
王惠山表示,家庭育儿与关爱指导主要针对育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科学评估家庭育儿环境、父母育儿状况和子女健康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比如养育照料、安全照护、如何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等等,都需要科学的指导。 ”
近日,《关于推动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托育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是助力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又一有力举措。
青岛大学附属妇幼医院儿童保健中心主任、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婴幼儿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培斌认为,医育与教育相结合,即育儿与保健相结合,一方面, 一方面可以通过婴幼儿家庭和托儿机构的养育照料来保障婴幼儿的健康,另一方面通过卫生保健机构的健康服务,促进婴幼儿照护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目前,不少医疗卫生机构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结合当地实际和托育机构需求,充分发挥资源和人才优势,开设托育机构,也带动和引领当地托育服务发展。
人才队伍是托育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 2024年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新增婴幼儿照护中职、高职院校和高职本科专业。 2024年,全国高职院校共注册托育服务专业积分3415个,较2024年增加12个8%。
2024年,托儿所教师和托儿所工人被列入该国最稀缺的工作排名。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评审委员会副主任秦旭芳说。
服务使用者的年龄越小,对服务人员的素质要求就越高。 “婴幼儿护理需要非常高的专业水平,不仅需要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知识与行动相结合的技能和实践智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童莲表示,在现实中,两者可能是分开的:“比如,应届毕业生掌握了知识,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但在面对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护理环境时,他们仍然感到有些无力。 ”
目前,保育所教师的供应主要来自中等职业和高职院校。 四川天一大学健康产业学院教师梁玉谦认为,2024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变化,意味着培养方案的转变和学生素质的提高,标志着婴幼儿照护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规范化、升级。 “作为这个专业的职业学生,我将接触到来自儿童心理学、医疗保健、早期教育、社会工作、营养和食品卫生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职业院校高度重视实践导向,通过产教融合、医教融合、医养育教等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积累了就业市场的实践经验。 梁玉谦说。
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是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学生就业时的信任危机。 为什么?据梁玉谦分析,首先,目前的培训项目与学前教育专业存在明显的同质性。 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项目机械地照搬学前教育的内容,仍以“教育”为主,缺乏与“培养”相关的医学课程,学生在就业时无法发挥专业优势。 其次,学生的就业倾向与婴幼儿护理行业的需求不符。 托儿所的工作种类繁多,许多毕业生更喜欢在幼儿园、小学或其他行业工作。
梁玉谦建议,加快顶层设计,明确专业定位扩大职业开放性,延长培训周期;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记者 金晓燕 记者 谢玲)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