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四次讲话
——明红委员代表市工商联致辞
近年来,全市积极落实一级省委、省就业优先政策,发挥政策落实、强化服务“的一系列”组合拳“,支持民营企业突破就业瓶颈,促进稳定就业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招人留人难,存在季节性、结构性劳动力短缺问题严重。 工业企业普遍报告高级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和技术普工短缺。 旅游服务公司报告说,小语种导游特别短缺。 休闲养生产业的发展需要体育、医疗、心理等各类复合型人才十分稀缺。 其次,劳动力不稳定。 高素质人才和具有高技术技能的年轻员工无法引进、留不住,由于持续不断的劳动力成本压力给民营企业带来明显增加,企业就业问题对我市“旅游强城、产业强基”工作推进提出了巨大挑战。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企业经营不景气。 问卷调查显示,100家民营企业中,今年上半年仅有11家企业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产销增长,利润同比增长的只有13家,在岗人员同比增长的只有8家。 其次,当地企业对农民工没有吸引力。 全市民营企业大多分散薄弱,在薪酬水平、工作生活环境、员工成长空间等方面缺乏优势。 春节前后,全市人力资源部门和当地企业组织了大规模的农村招聘行动,试图留住农民工,但收效甚微。 目前,全市劳动力已转为就业41690,000人,只有7人07万人,占比不到17%。 全市10所中等及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中,每年只有10%左右留地就业。 三是多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除了企业自身条件的因素外,还有年轻一代用人理念和综合环境的影响,根本原因就是产业链不完善,就业空间狭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足、发育迟缓。 为此,我们建议:
1、高度重视基础工作,提高企业就业服务水平。 一是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开展企业就业和社会就业专题研究,抓紧制定和发布覆盖全市各行业、各领域的人力资源保障政策,加强人力资源统计信息数据库建设,指导企业就业、社会就业及其服务工作, 努力建立良好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的运行机制。二是建立完善人才招聘和情报化平台,完善人才引进机制。 进一步完善落实《张家界市投资引进人才分类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开放人才绿卡准入条件,遴选一批或多批优秀模式,在工作和生活中给予荣誉和便利,让外籍人才充分融入张家界发展。 三是全面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重点加快推进张家界高新区、慈里桑植县工业园、永定区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下简称“三区一园”)公共交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场及餐饮、休闲娱乐、公共租赁住房等设施和服务,切实提升企业稳定岗位水平。 对于“三区一园”,尽快开通更多公用线路,减少员工通勤和生活安排的交通不便。 对于区域内主要景区和旅游企业,要密切关注与城市公交不同收费的“桐泾”线的发展,方便工人和游客低成本、自由到达。
2.全面落实惠企政策,持续加大减负力度。 一是坚决落实“旅游强城、产业强基”、税收、金融、信贷、社会保险存款等政策,对旅游和工业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切实降低企业实际经营成本,支持就业增长和经济运行同步恢复。 二是突出支持“三区一园”和就业能力较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定扩岗,探索有序发放农民工进城补贴和大中专毕业生地方就业补贴, 从而支持企业降本增效。三是全面加强企业就业服务工作。 市县两级人力资源部门牵头,通过派遣企业就业服务专员到园区,在“三区一园”设立人力资源市场分公司,精准收集企业就业招聘信息,有针对性、精准推荐就业,定期举办专题招聘会, 搭建更加有效的企业就业需求与社会就业需求沟通对接平台,着力打破企业就业与社会就业之间的信息壁垒,强化针对性服务。
3、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加强企业就业保障。 一是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围绕“旅游强城、产业基础强”大局,建立紧密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 着力构建我市园区内职业学校、技校与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大力倡导和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有序培训合作,加强企业技能培训和新型学徒培训,有效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二是加强重点领域和行业就业培训。 针对各大行业、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生产一线电工、焊工、钳工、仪器维修等实用技术培训,扩大文旅养生服务、专业家政服务、婴幼儿孕老年服务技能培训, 千方百计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服务。三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突出行业商会、协会作用,充分了解和反映行业用人需求,结合国家职业名录清单制定重点培训计划,组织定向技能培训委托组织开展定向技能培训,统筹推进高技能人才“共养共享”,切实降低单企养人成本, 解决“养人成本高”、“用人难”等问题。
四是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培育企业留人文化。 一是引导企业转变用人观念。 引导企业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将一线职工和高技能人才视为企业的核心财富和竞争力,采取务实有效的措施,增强企业的吸引力和劳动力的相对稳定性。 二是倡导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 注重培育和培育企业文化,丰富企业文化生活,增强情感认同,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员工队伍创造条件。 三是鼓励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注重环境、职业和待遇,完善员工晋升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技能补贴、学历补贴、工龄补贴等措施,增强企业对技能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