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倡导者的形象建构
活动时间
2024年12月26日19:00-20:30
活动嘉宾:
尤晨君. 议长
尤晨君.
尤晨军,浙江永嘉人,中国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法学家学报》副主编,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8),现任中国法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社会学协会。主要研究领域为法律文化、法社会学、法史、法与人文、法学史、比较法、法学研究。 在《法学研究》《近代中国》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诉讼纠纷的聚集:清代“健康诉讼”话语及其表现现实》《法学知识的文本传播:明清时期的日常书籍与社会日常生活》, 《法律的11种可能性:与中国法律学者的对话》、《从诉讼档案出发:中国的法律、社会与文化》等,以及《奴才:清朝雅郡的文士与差事》的译著《中华帝国晚期的性、法律与社会》。
活动说明:
推广《聚诉纠纷:清代“健康诉讼风格”的话语及其表现现实》一书。 主讲人将围绕《集结诉讼与分歧》一书中相关章节的内容,从法律社会学的角度探讨当时诉讼律师形象建构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因素。
相关书籍:
“诉讼与纠纷的聚集:清代”健康诉讼“的话语及其表现现实
在许多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如地方志、公函、清代官方文献等,经常会看到声称某一地区存在“健康诉讼风格”的记录。 上述现象与过去学术界一直强调的“无诉讼”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和典型特征形成鲜明对比。
本书从文本维度、话语实践维度和社会实践维度不同角度分析了历史文献中“诉讼风格”的书写,将其视为一种充满权力关系的话语,认为这种话语呈现的更多是一种表现现实,不能直接视为对当时历史和社会现状的完全真实反映。话语的一些预期功能,这些主体使用哪些其他话语进行合作,以及采取了哪些似乎是有针对性的实际行动。
本书力求遵循曲同祖开创的研究范式的学术兴趣,在方法论上践行法学和社会研究的历史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回到中国古代的历史场景,以还原“健康诉讼风格”的历史事实为最终目标, 而是着重分析隐藏在“健康诉讼作风”史料背后的一些重要理论问题,从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关怀,希望从历史维度推进我们对中国传统法和法律的理解。对社会和国家的深入了解。
2024年6月,首印2000册入库,8月再印2000册,目前二次再印2000册。 该书自去年出版以来,先后被《法治周末》评为2024年度“十大治理图书”、第四届方德法治研究奖二等奖。 近日,该书荣获第三届“韩德培法学奖”青年原创奖。
如何观看
组织者
北京大学出版社.
组织者
北京大学博雅论坛.
点击名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