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时已是黄昏,寒冬里我一个人走在街上,寒风像针刺一样吹在我的脸上。 这让我想起了很久没见的火盆,是的,如果此刻我在童年的家里,那该多好啊!有红色的炭火,香喷喷的美食,可以听老人们讲古人!这样想着,我心里顿时觉得暖暖的。
用黄泥做成的开口盆状简易炉子,在豫南塘河中被称为火盆,是过去农民过冬的必备品,也是流浪者心中最温暖的风景。 我的童年是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度过的,我有幸在火盆旁体验了冬天的无限美丽。
那时候,隆冬比现在冷多了,我经常在快天亮的时候不想起床。 妈妈最了解我的心思,做早饭的时候,总是从炉子里铲出一铲柴火,倒进火盆里,加几根柴火,把我的衣服拿来烤热,然后把一块面包放在火盆边上,然后把衣服递给我, 并说:“好宝贝,快起来,不然包子就烤熟了。 我一听这话,摸了摸地面就下了床,赶紧穿好衣服,匆匆洗漱完就跑到火盆前。
虽然米饭还没做好,但包子已经烤得焦黄酥脆,再用火盆把一把去壳的花生放入炭灰中,用小木棍搅拌均匀,短短两三分钟,随着花生壳的噼啪声,浓郁的香气弥漫在房间里。 咀嚼几颗花生,就咬一口烤包子,焦味醇厚,直抵人心。
午饭时间,妈妈会在火盆旁烤几粒干辣椒,在研钵里用生姜和大蒜压碎,为全家人准备调味品。 吃的时候,在汤面上放一点,味道辛辣香,能刺激食欲。 每次吃饭和出汗,我都感到丰盛。
下午是孩子们玩得开心的好时机。 在我童年的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池塘大坝上有一层厚厚的冰。 我们经常在冰上追逐和嬉戏,有的朋友推着三轮婴儿车在冰上骑行,所以我们不用担心冰面开裂坍塌。 我和父亲一起去放羊时,常常背着一个网袋,里面装着破碎的包子。 这种网有一米多长,内部结构奇妙,四两以上的鱼游进去,逃不掉。 他先把羊赶到河边荒芜的草地上,找个合适的位置,用羊铲挖开冰层。 我把网放在水下,然后把网绳系在冰上或岸上,等待贪婪的肥鱼入网,等放牧结束后,经常收网。 傍晚时分,一家人围坐在火盆旁,谈笑风生,喝着热腾腾的鱼汤,真是难得的享受。
那时候农村的电力供应不足,冬天的夜晚经常停电,所以最开心的就是在门口聊天。 银发儒雅的八爷,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口才出众,被全村公认为谈古人高手。 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到八爷家,有的把花生放进口袋里,有的带了几个红薯,有的带了几根劈柴,一群人围坐在火盆旁,给八爷一个最温暖无烟的姿势,一边烤东西一边分享食物, 一边听他讲古人。他坐下后清了清嗓子,喝了一口热茶,聊了一会儿,找个话题,开始说话。
他讲的内容很广,从民间传说、历史浪漫、英雄故事到家乡的革命岁月、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的过去、名人轶事等。 一堵围墙、一座废墟堡垒、一块墓碑、一个村庄名称的由来等等,都可以成为古老的话题。 火盆熊熊燃烧,八爷低声说话,我们津津有味地听着,房间里不时爆发出欢呼声和笑声。 火焰似乎也被感染了,在火盆里欢快地跳舞,映照着每一张简单的笑脸,照亮了窗外寒冷的冬夜。
如今,村里人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家家户户都装上了空调,再也没有人用火盆取暖了,八爷死后,古人也渐渐消失了。 近年来,每年都是暖冬,水面上只形成了一层薄薄的冰层,在冰上嬉戏钓鱼的乐趣很难找到。 然而,火盆旁的快乐冬天,一直存在于我的乡愁梦中,在岁月的沉淀和乡愁的发酵中,它变得越来越温暖圆润,永恒而悠长,把我的思绪带回了故乡......我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