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油电同价”正在成为现实,但其直接后果是传统燃油车定价体系崩塌,主流燃油车定价远比新能源惨烈。
文丨 Zhijia.com 夏雨,YCC编辑,朗朗山、明治山。
市场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老二在打架,老二就消失了。
昨日,小鹏汽车再次宣布,小鹏G6系列限时降价1万元,降价至19元99万元。
新能源汽车首战从年初到年底,每一场都喘不过气来,但却十分热闹,成功激发了购买热情,11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成功突破40%,在燃油车惨败的背景下, 很多人甚至忽略了燃油车市场的打第一战远比新能源汽车市场残酷得多。
对2024年中国燃油车市场的评价是:燃油车一级体系崩盘,20万元成为燃油车最后的底线。
据 Zhijia.com 统计,从热销燃油车的售价来看,燃油车已经守不住20万元的底线,跌幅远大于新能源汽车。
由于以BBAP为代表的豪华燃油车品牌(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发自内心地意识到品牌溢价不可持续,其主流产品已经跌至30万元以下,部分车型甚至跌至20万元以下。
在终端门店,BBA的降价已经大大突破了我们的认知:奔驰有7%的折扣,奥迪和宝马有6%的折扣。5% 折扣。
由此引发的踩踏效应导致传统定价体系崩溃,许多合资品牌的主要销售车型已经降到15万元以下,10万元以内的车型已不再少见。
这无疑会引发自主品牌燃油车型的反击,燃油车市场是否会继续进入不计利润的抢量时代,也很难下定论。
以上为2024年43家合资企业及进口品牌主要销售车型降价及成交价,最低降幅为17万元,最高跌幅57万元,汽车涨价现象大为减少,人为制造饥渴效应的营销手段基本消失。
另一方面,如果反过来看,中国品牌,尤其是新能源车型,基本覆盖了100万到100万的所有价格区间,也就是说,一方面在10万-30万元的范围内反复倾销和咬,另一方面,首款车型陆续推出并占领了市场。
以日系、德系品牌为代表的传统车企,依然占据燃油车市场的主要份额,并创造着可观的利润,这支持了他们发展新能源,甚至以与中国品牌一样亏损的方式销售新能源汽车,比如大众的ID该系列的价格不仅低于德国本土市场,也低于中国同类产品。
但鉴于其背后燃油车的巨额销量,其损益表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但很明显,燃油车市场的定价体系一直混乱,其个人利润大幅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
而这种现象正在从国内蔓延到全球市场。
据**了解,日本汽车制造商正在争先恐后地在泰国制定降价政策,以避免被中国电动汽车挤出市场。
报道称,本田过去很少进行大幅降价或**,但日产和本田目前正在泰国降价,并将利率降至0%以吸引买家。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系车在泰国燃油车市场占据了很大的份额,但在新能源阵营中却远远落后于中国电动汽车。
前段时间,泰国汽车生活官网公布了2024年8月泰国纯电动车型数量数据,显示当月牌照数量排名前10的车型中,中国品牌车型占8款。
此外,今年1-8月,中国品牌纯电动汽车在泰国市场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
不久前,“20万是燃油车的最后一位”成为微博上的话题。
主要原因在于,这个价格是中国消费者购买率最高的车型,无论是轿车还是SUV,都是这个价位的卡罗拉、轩逸、CR-V、哈弗系列在前几年多次霸榜,而这个价位的燃油车型才是经济的, 诚实、耐用,没有里程焦虑。
从目前的销售比例来看,在目前20万辆左右的汽车市场中,燃油车仍明显占比较高,更受欢迎。
然而,不足20万元正在成为新能源产品最激烈的市场,其智能配置、更稳定的续航、低廉的用车成本正全面占据新生代消费者的心智。
在这个范围内,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相比,最大的优势只有一个维度的保值。
但这个维度也在摇摇欲坠。
从保值率来看,传统观念是电动汽车保值率较低,但目前随着各合资企业燃油车降价,燃油车保值率也有些晚。
不过,在短期内,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相比的优势还是非常明显的。
对于一辆20万元的燃油车来说,五年服务周期过后,燃油车保值率基本可以维持在50%,二手车可以卖到10万元左右。
而同样**,使用五年的电动车的剩余价值基本可以剩下20%,已经相当不错了。
因此,如果电动汽车在五年内能卖到4万元就好了,即使加上节省的4万元汽车的成本,与燃油车相比,可能还是有2万元的损失。
同时,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各地汽车政策的调整,新能源汽车成本不断上升。
鼓励新能源汽车爆炸式销售的政策正在退出。
例如,深圳今年10月出台新政策,对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料汽车实行差异化停车收费机制。
但从长远来看,尤其是在中国市场,燃油车市场和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如此剧烈的变化,将引发行业剧烈动荡。
在20万元的范围内,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动态平衡。
这也将加快一些还在犹豫不决的传统品牌的快速决策,比如丰田、本田,在纯电动车型规模尚未形成的情况下,加速向插电式混合动力新能源转型。
当然,如何看燃油车能否保住20万元的价格,不仅是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的竞争,还有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竞争。
一方面,国产品牌借助新能源汽车扩大了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对定价的控制。 从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定价龙头来看,合资品牌基本上都是以标杆自有品牌为主,而这种变化在燃油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即将到来的2024年,燃油车守住20万元底线的可能性变得岌岌可危。
在这个范围内,不仅新能源占比将超过50%,自主品牌占比也将超过50%。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在这个范围内实现比例易位,一个属于中国品牌的新能源时代将正式建立。
这一变化显然会引发一系列反应,如中国海外市场壁垒增加的可能性,以及更多中国本土产业链企业快速成长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等。
当然,这一变化的最大受益者是中国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