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质量是本工程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建设工程的质量,混凝土裂缝防治的监督措施如下:
1、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危害
混凝土工程中的裂缝很常见,这给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带来了相当大的问题:首先,它降低了结构的耐久性、完整性甚至承载力。 裂缝无处不在,使水分渗透到结构内部,导致钢筋腐蚀。 当裂纹较宽时,会引起内力的重新分布;二是影响正常使用,经常因裂缝的存在而失去防水功能第三,裂缝的存在,尤其是当裂缝比较明显时,会在心理上给使用者造成较大的恐慌感和压力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我公司在以往大量类似工程的监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混凝土结构防治裂缝的实践经验,对混凝土结构防治裂缝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监理措施。
二、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原因
1、裂缝的内在因素取决于混凝土材料本身的特性和混凝土的强度增长机理。 混凝土是一种人造复合材料,在微观上不均匀,其抗拉强度很低,在较小的拉应力作用下可能出现裂缝。 此外,对混凝土的亚显微研究表明,混凝土在承载载荷前存在微裂纹,如混凝土凝固硬化时产生的化学收缩裂纹和水化热引起的温差引起的温度裂纹等
2、裂纹有两个外部因素:
一是混凝土成型过程中外力作用引起的裂缝和强度增长,如混凝土终凝前地表水快速蒸发而形成的面网裂缝;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规范要求而拆除模板,或虽未拆除模板,但外部附加荷载和不利变形在成型阶段对混凝土产生不利的力学影响。 这种类型的裂缝在施工阶段更为常见,被称为“异常结构裂缝”。其次,混凝土强度形成后,变形引起的裂缝包括温度、湿度、收缩膨胀、沉降不均匀等因素引起的裂缝,特别是温度和沉降不均匀引起的裂缝。
3.裂缝也应根据主题的不同参与者进行分类:
一是设计原因,如计算图与实际受力不匹配、基础沉降考虑不足等;二、混凝土的原材料和生产原因;三是施工原因,如结构内力分布充分引起裂缝导致钢筋位置不当;维护不足会导致强度下降等。
3、混凝土结构裂缝的三段控制措施
混凝土结构工程中的裂缝控制属于开环控制。 裂纹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参与方的共同努力,应从以下三个阶段提前控制。
1.设计阶段的裂纹控制。
设计阶段的控制是有效控制混凝土裂缝的基础。 在符合现行设计规范的基础上,设计人员应结合实际工程采取更符合实际工程情况的技术保证措施。
针对不均匀沉降因素,采用“释放”和“抗”相结合的控制措施,保证不同承载力下土体变形的一致性。 建议在设计中采用基础加固和设置后浇带的方法;
控制荷载裂纹和荷载次应力裂纹。 除考虑结构的完整性外,设计人员还应根据各结构构件的使用环境、使用位置和重要性,确定相应的裂纹控制等级
温度是影响混凝土裂缝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屋面板采用双层双向加固,周围应设置加固。 屋面裂缝治理还应采取“避让”措施,如在屋面上使用反光材料或制作绿化屋面等。
2.混凝土施工阶段的裂缝控制。
在混凝土施工阶段导致裂缝的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不仅会诱发裂缝,还会影响结构或施工等方面,在工程监理过程中,我们的监理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控制措施:
1)督促施工单位对商品混凝土生产实行动态管理,控制原材料质量,选择适宜的水泥和外加剂品种,控制配合比。加强原料控制:清理石材表面的灰尘,控制砂子的含泥量、杂质等有害物质;同时,在选择最佳商品混凝土业务之前,应由业主、设计院和施工单位共同调研,要求优化配合比,控制混凝土的含碱量,选择合适的水泥和外加剂品种,优化外加剂用量,减少内因素造成的裂缝。
2)模板对混凝土裂缝的影响与控制。
模板是保证混凝土构件尺寸和形状的工具,但如果模板本身没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势必产生混凝土构件的“先天性变形”,改变构件的应力,特别是水平构件和压杆构件的影响更大。 例如,混凝土板、梁等构件会因模板变形而产生局部向下弯曲变形,在后期使用荷载的作用下,构件会产生较大的拉应力,混凝土本身的抗拉强度很低,结果容易产生裂缝。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监理会加强对模板的检查,避免不必要的构件变形。
3)钢筋对混凝土裂缝控制的影响。
钢筋布置是否符合设计图纸的要求,影响结构构件受力时的应力分布,这种情况产生的裂缝在混凝土板中最为常见:在一般设计中,板钢筋直径小,容易变形,而当混凝土浇筑时, 容易造成板材底部加固和筋距减小的现象,从而降低板材的有效承载力,这也是楼板出现裂缝的一大原因。因此,监理会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控制节点现场的钢筋绑扎和钢筋布置,同时在浇筑期间,监理将加强边站强度,要求施工单位加强对成品钢筋的保护,并派专人对钢筋进行照料,以调整钢筋的变形或移动。及时的钢筋。
4)混凝土浇筑前,要求施工单位上报浇筑方案,监理将重点审查浇筑方案的可行性,监督侧站的实施,确保浇筑的连续性、振动的密实性和有组织的施工。现场浇筑时,往往由于组织不到位,混凝土跟不上施工缝,而这些施工缝没有事先确定,大多是随机的,如果发生在剪力较大的构件部位,就会降低结构构件的有效承载力,产生裂缝。 此外,还要保证振动的紧凑性,防止泄漏和过振。 在混凝土最终凝结前加强采光找平工作,避免因耗水造成网状裂缝。 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应采用合理的浇筑方案,分层浇筑时应保证层状处混凝土的完整性(如层状处的加固),并应采取温度控制措施。
3.混凝土强度形成阶段的裂缝控制。
督促施工单位采取有针对性的养护措施,确保混凝土强度正常增长。 养护工作不仅有利于保证混凝土的强度满足设计强度要求,而且有助于减少因水分不足而产生的微裂缝。 应根据水泥的品种、外加剂的种类和用量、配合比和施工环境等因素,考虑有针对性的养护措施,尽量减少不利于混凝土强度增长的因素,从而减少强度增长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缝。
建立合理的模板拆除应用制度,确保拆除模板时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符合规范规定的施工强度要求。 过早脱模容易引起混凝土构件变形,改变构件应力。 另外,由于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尚未达到规范要求的强度,因此容易因过早加载而开裂。 针对这种情况,在督导过程中,我们会要求施工单位做好同等条件下的混凝土养护试块,作为脱模的依据。
防止混凝土构件超载,尤其是楼板。 由于现阶段混凝土强度尚未完全成型,承载力有限,堆放荷载过大会产生与“过早脱模”相同的结果,造成结构隐患,因此现阶段应控制新浇混凝土楼板的堆放荷载,特别是集中荷载, 这样才能保证正常施工,无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