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近年来发生的窃密、泄密案件来看,最突出的窃密行为依然是网络上,尤其是一些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和网络恐怖组织,以不同的身份扮演网络“隐身”的角色,多角色渗透窃取机密,极具混淆性, 并且必须严格防范。
“隐形人”的伪装身份是什么。
1.远方的“附近人”如今,许多网络应用软件都开发了“附近人”功能或插件,只需搜索和摇晃,就可以快速匹配周围的**人,找到附近的地点、设施等。 外国间谍和情报人员可以利用网络社交网络软件,在关键保密区域周围虚拟设置位置,当他们不见面时,他们以支付经济奖励为诱饵,等待机会获取中国的机密信息和内部材料。 事实上,无法判断所谓的“附近人”在哪里,因此需要高度警惕,以免上当受骗。
2.看似熟悉的“陌生人”。在生活中,你会发现,当你打开购物应用时,你会“想买”商品,当你打开新闻应用时,你会“想阅读”信息,当你打开一个网络应用时,你会“比我更了解我”。 事实上,各种应用程序都在收集有关用户位置、爱好、高频短语和日常关注的信息。 在此过程中收集到的大量敏感信息,极有可能为敌人的渗透和勾结提供目标靶心和情报资源。 事实上,数据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广泛,数据的价值就越突出,数据算法造成的危害也越大,这必然会影响网络安全甚至***
3.扔石头问路的“探路者”:利用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不法分子可以伪装成“发烧友”、“发烧友”、“军迷”等,广泛活跃在各类**和平台上,故意抛出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热点话题,一旦有“知情”人员留言或与帖子互动,他们就会伺机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甚至趁机炮制所谓“内幕”和“论据”,抹黑我,进行反动宣传。这种在互联网上“扔石头问路”获取情报信息的方式,极其混乱,风险隐患难,因此要慎重辨别,慎重说话。
4.挥霍钱财的“有钱人”:不法分子在网络空间进行渗透盗窃活动的惯用伎俩是“大刀阔斧”,密切关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和“走出去”人员。 许多意志薄弱的人容易走上以金钱为条件出卖秘密以谋财的道路,损害国家利益。
5.“垂钓者”:一方面,不法分子通过蹲守求职者、发布高薪招聘信息等方式,诱使应聘者提供工作经历、雇主、身份证号码、家庭成员信息等信息。 另一方面,技术攻击被用作伪造特定接口、搭建平台、欺骗信息、随心所欲地“钓鱼”和窃取机密的手段。 钓鱼攻击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甚至可以用于破坏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制造社会混乱,严重危害社会安全。
严防“隐身人”窃取机密
一是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网络保密的关键在于人。 各级机关和单位要大力树立牢固的思想阵地,定期开展网络安全保密宣传教育,凝聚线上线下防泄密、防盗密的思想共识。 各级领导干部和涉密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净化思想,陶冶情操,增强敌情意识和危险意识,始终严密,不在网上交朋友,不放纵自己,不在互联网上寻热。
二是加强是非辨识。 每个网民都是网络安全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抵制网络盗窃是每个人的责任。 广大网民要睁大眼睛,善于判断迹象,认清破绽,看清网络上的“身影”和网络背后“**”的暗图,看清网络窃取、泄露秘密的手段和伎俩,提高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并防止被拉拢和腐蚀而落入陷阱。
三是严格遵守保密底线。 面对网络上各式各样的“隐形人”,传统的“封杀”方式是难以为继的。 广大网民要注意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自觉落实网络安全相关规定,严格遵守保密红线。 不要在网络上动摇,在网上互动时保持自己的清白,在网上说话时慎思慎行,谨慎而不是侥幸。
四是注意技术防范。 要密切关注ChatGPT、云计算、区块链、AI换脸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防护。 要坚决抵制非法采集网络数据、从源头上滥用算法推荐等行为带来的网络安全隐患。 自觉控制“授权通行证”,谨防隐私接入;保持“资格通行证”,注意不清晰的环节;保持“密码关闭”并定期更改密码抓住“联合网关”,谨慎使用免费热点,不要给网络窃贼留下机会。 同时,网络平台要坚决夯实主体责任,落实信息发布审核、用户实名管理等制度,严厉打击网络渗透、窃密等问题,从源头上杜绝窃密、泄密事件的发生。
*:新疆机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