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禁止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欺凌,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合理限制未成年人消费金额......近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出台,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截至202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10人79亿,未成年网民数已超19亿。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在开阔视野、增多知识、丰富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伤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滥用未成年人信息等。
人民呼吁有所作为,法律也做出了回应。 作为我国第一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专项综合性立法,《条例》一经颁布,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条例》结合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和网络空间规律性特征,细化未成年人保护、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等现行法律,共7章60条,从五个方面进一步提升制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建立机制”、“提高识字率”、“优化内容”、“保护信息”和“防止成瘾”。
构建安全网络屏障,构建全方位防护体系。 《条例》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地方**各司其职,做好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 网信、电信、公安、文化、教育卫生、新闻出版、市场监管等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范围,创新工作方法,制定详细的保护规则和标准。 各地要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的保护治理方式。 龙头平台企业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深化产业协同,夯实主体责任,加大优质网络内容供给,运用技术手段推动“青年模式”向“少年模式”升级。 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和内容管理,严禁游戏账号出租、销售,规范网络直播提示,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泄露等恶性事件预警防范、识别、监测和处置机制,筑牢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火墙”。
保障青少年安全上网,做好“执法+普法”结合。 执法部门要突出重点,加强对**平台和儿童智能设备对未成年人用户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平台和儿童智能设备进行日常检查和专项治理。 针对寒暑假等重要节点,公安、电信、文化等部门联合开展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加大对网络诈骗、网络欺凌、个人信息泄露、网络沉迷等问题的打击整治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反复出现、变异性问题。 加强网络安全法普法宣传,推动普法进社区、进村进校园,发挥学校法治副校长作用,通过普法、反舞弊打油诗、校园反舞弊情景喜剧等新颖有趣的方式普及网络安全知识, 将法治“剧本杀”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养成依法上网的良好习惯,营造浓厚的知、守、用法治氛围。
发展与保护并重,全面提升网络素养。 为了确保未成年人不受伤害,有必要保护和发展。 《条例》首次设立“网络素养提升”专章,明确教育部门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内容。 立足课堂教育主渠道,落实中小学伦理法治、信息技术等课程要求,推动网络素养与相关课程有机融合。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改善未成年人上网条件,结合数字时代需求和学生兴趣特点,提供高质量的计算机素养、人工智能、编程等网络素养课程,提高未成年人网络素养。 加强学生文艺、体育、科技社团建设,推动传统文化引进校园,持续开展经典读书活动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必须相信命令,必须执行法律。 确保《条例》发挥最大作用,需要齐心协力、长期努力,为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编织密密麻麻的“保护网”,保护青少年数字权益,让“互联网之光”照亮青少年的美好未来。
来源:京初网(湖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