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也称为前庭耳蜗,分为:外耳、中耳、内耳
1)耳廓:软骨作为支架,外层**。
2)外耳道:呈“S”形,检查外耳道时,耳廓需要向外和向上拉伸。
3)鼓膜:位于外耳道与中耳之间,呈椭圆形,半透明,向外和向下倾斜。上部为松弛部,下部为张力部,**内凹为鼓脐,前下部有一三角形光锥。
1)鼓室:鼓室位于颞骨中,鼓膜和内耳之间,包含听小骨。
1 鼓室的六壁。
1)上壁:是鼓膜覆盖物,通过薄骨板与颅窝相邻。
2)下壁:是颈静脉壁,用薄骨板将其与颈内静脉隔开。
3)前壁:是颈动脉壁,咽鼓管开口在前下。
4)后壁:是乳突壁,通向乳突腔室。
5)侧壁:是鼓膜壁,通过鼓膜与外耳隔开。
6)内侧墙:为迷宫墙,有前庭窗和蛀虫窗。
2 个听小骨:每侧 3 个,共 6 个。 它们是锤骨、砧骨和镫骨。
连接方式为: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
b) 咽鼓管。
咽鼓前管向后与鼻咽部和鼓室相通。 儿童咽鼓管短而扁平,直,上呼吸道感染易通过咽鼓管扩散到中耳,引起中耳炎。
内耳位于颞骨的岩部内,称为迷路。 这些包括骨迷路和膜迷路。 骨迷路包含外淋巴,膜迷路包含内淋巴。 内部和外部淋巴液不相互交流。
(1)骨迷路:分为骨性前庭、骨性半规管和耳蜗。
1 骨半规管:三个相互垂直的半环形小管。
2 骨性前庭:在半规管和耳蜗之间,侧壁上有前庭和耳蜗窗。
3耳蜗:形状像蜗牛壳,由围绕蜗牛轴的螺旋管组成。
(2)膜迷宫:分为膜状半规管、椭圆囊和球囊、耳蜗。
1膜状半规管:位于骨半规管内,也分为三部分,隆起部分称为膜壶腹,其中有一壶腹嵴,为位置受体。
2 椭圆囊和球囊:位于前庭,两个相互连通的膜囊。 里面有椭圆囊和球囊斑块,它们也是位置受体。
3 蠕虫。 它是位于耳蜗中的膜管,横截面呈三角形,上壁为前庭膜,下壁为基底膜,基底膜有螺旋状,为听觉感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