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第七家公司捷威动力停产传闻面临赔偿分期付款
中国锂电池之父"郭春泰创立的杰威力量,或许无法抗拒。
近日,一则来自杰威动力的内部通知在网络上流传开来,虽然通知中并未提及"裁员"字,但自 12 月 1 日以来一直是事实。
关于停工后的规定,信中指出,非基地工人将有权享受统一休假,基地工人将被组织到工作场所外接受培训。
据凤凰新闻网报道,该公司员工表示,捷伟天津工厂实际上已经关闭了三个月,关闭前总部有400多名员工,其中一半在关闭后离开,剩下的一半在休假或接受培训,只领取最低工资。
如果工人选择接受,在公司恢复工作和生产之前,他们只能获得约2,000欧元的最低工资,鉴于Jetwell目前的情况,恢复工作和生产需要多长时间尚不得而知。
如果您想离职,您必须按照裁员协议中的约定向员工支付工资"n+1 "遣散费,但这笔钱必须在总共 10 个月内分 5 期支付。
在捷威动力的排名中,电池出货量在全国排名第七,他们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电池行业产能过剩是否意味着寒冬即将来临?
钱,钱,还是钱。
虽然在宣布停产时,杰威表示,公司受市场环境和上下游产业链影响,但业内普遍认为,杰威的主要原因还是两个字:缺钱。
锂电池行业本身就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如果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基本上很难打。
去年,碳酸锂最高水平一路攀升,峰值甚至突破了50万元大关,这也带动了电池电量成本大幅上涨。 虽然今年碳酸锂的**价格再次下降,但在进入成本过高之前,很难这么快就降低电池的**。
下游车企自然气馁,这无疑导致上游产能积压,形成过剩局面,捷威业绩一落千丈。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杰威公司总营收为48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477%,装机容量仅为073 GWh,下降 1934%。
此外,捷威大股东复星国际也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负有无可争议的责任。
根据复星国际2024年财报,去年Gateway的"关联方存款"总数为35亿,比2024年增加5亿。
据业内专家介绍,所谓的"关联方存款",即杰伟将资金转入大股东复星国际的账户。
复星国际对捷伟的操纵不仅限于挤压公司现金流,还通过股权质押获得融资。
例如,复星国际的一家子公司曾经将 19亿元的股份被质押给安徽众辰,甚至复星国际的大股东也纷纷将股份质押给捷伟股份,但捷威股份也陷入了诉讼和股权冻结。
复星系列"操作"毋庸置疑,捷伟本已紧张的资金让事情变得更糟。
当时,郭春泰因为资金困难引进了复星银河,想通过复星银河在资本市场上加大对捷伟的支持力度,为公司扩大规模、增加产量找力。
只是没想到,复星银河成为大股东后,就一直和加特威接触,不知道加特威创始人郭春泰是否后悔。
一个可能刚刚爆发的大问题。
捷威的停产不仅让公司陷入困境,也折射出整个电池行业的现状:产能过剩。
如上所述,今年上半年捷威的装机量仅为0073 GWh,但据其官方**称,Javeway的实际产能为10吉瓦时,这意味着Javway的产能利用率不到10%。 原因很简单:没有订单。
捷威最重要的客户是奇瑞。 2024年2月,捷威与奇瑞签订50亿元大订单,双方约定未来三年,捷威将继续为奇瑞新能源提供电池。
也得益于奇瑞的大订单,2024年捷威的电池装机容量达到了行业第11位。
然而,双方的合作并不顺利,由于奇瑞新能源汽车销量不佳,这笔50亿欧元的交易最终落空,导致长期拖欠捷威的货款。
此外,双方的矛盾也影响了奇瑞的服务终端。 有车主抱怨,由于捷途与奇瑞的冲突,以及电池厂商没有派出维修人员,奇瑞汽车无法维修。
不过,捷威并没有停下扩张的脚步,今年3月,捷威宣布在盐城基地正式量产二期4GWh生产线,仅在盐城,两期总产能达到6个5gwh。
一方面产能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新增产能增加"神秘的操作"事实上,这只是整个行业的一个缩影。
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产能为254GWh,产量为154GWh,产能利用率较2024年的83家有所提升4% 降至 605%。
另一家龙头企业亿纬锂能的产能利用率也从去年的88家有所提升46% 降至 7847%。
然而,与产能利用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产能继续扩大。 根据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到2024年,国内电池发电量将达到1260吉瓦时。
然而,在今年 6 月,这个数字上升到 1860 吉瓦时,增加了 476%。
电池制造商扩张的愿望来自当今最好的状态增产供不应求吗?显然不是。
动力电池创新联盟理事长认为,电池生产企业持续扩大产能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地方高额补贴。
对于很多厂家来说,高额的补贴几乎可以覆盖扩产的成本,但扩产后产能能否消化的问题还没有被考虑。
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我认为电池行业"大洗牌"即将推出。
如今,为了应对行业产能过剩,许多制造商正在转向国外。
今年1-10月,国内能源及储能电池累计出口量达1157亿千瓦时,占比208%。
其中,电动电池累计出口同比增长1054%,增速远高于同期市场整体增速。
然而,随着外国人对新能源汽车态度的转变,汽车电池出口的利润还能维持多久?这是另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鲲鹏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