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全**记者张佳世** 湖南**全**记者戴悦。
对联是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誉为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
湖南是中国“四大文化大省”之一。 今年4月,湖南省英莲家庭协会推出《湖南英莲》专题报告,掀起了一股共同探讨三乡乃至海内外湖南英莲文化的热潮。
如何更好地激活对联的现代应用场景,让对联既能保持中国古代的韵味,又能融入当下生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活”下去,传承下去?12月10日,湖南英莲家族联谊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平江召开。 中国对联学会会长李培军出席会议祝贺指导,并应邀到湖南**学会进行调研,湖南**泉**记者就此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中国英联文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湖南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李培军:从全国范围来看,英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比较快的,可以说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原期”,正在走向一个“高峰期”。 湖南在中联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被评为“对联文化强四省”后,五年来一直走在对联文化整体推广的前列。
记者:在“四大文化大省”中,湖南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李培军:广东的英莲文化与民间习结合得非常紧密,比如遇到传统节日,会开启优雅的聚会,交流英莲创作;湖北在抓基层对联文化建设,特别是中小学对联教育基地的整体推进上很有特色山东作为文化大省,在联系社会各界,将英联文化推广到农村方面非常有效。 湖南对联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学术性高,有自己的学术带头人,有自己的学术著作,学术成果丰硕,带动了对联的创作和对联的教育。 在中国英联学会正式发布的《联禄通则》中,湖南瀛联人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记者:与诗书画、戏曲等中国传统文化相比,对联的传承和发展有哪些优势?
李培君:在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上,书画、戏曲等艺术门类与对联有共性,如诗歌、书画、戏曲、对联等,都讲究对立面的统一,重视节目、节奏等规范。 只是它们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每个人都有特定的艺术规范。 这些对联既有文艺性,又有艺术性,但我认为它最本质的特征是它有很深的民间传说。 这种民间传说是一种生活习,一种生活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 因此,我认为要把握对联“民俗”的本质特征,为时代、为人民歌唱,这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民所接受和爱戴,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散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记者:对联是“活的”中国传统文化,但与现代人的习习惯和审美偏好的冲突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副对联如何既能保持中国古代的韵味,又能融入当下的生活,与时俱进?
李培君:我不得不承认,作为一个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艺术门类,对联确实在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正在走向衰落。 如何在现代条件下保存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个人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支撑,就不会走得太远,因为美得好是人的自然需要。 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古代汉语知识,包括对联的知识,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可以起到促进个人修养提高的作用。
记者:对于激活这副对联的现代应用场景,您有什么好的想法和方法?
李培军:因为对联的起源与建筑、文字、书法息息相关,对联要想发展,就必须体现在现实生活中。 顾名思义,“英”字是一副对联,意思是说,这副对联需要写出来,贴在柱子上才能称为对联。 我们现在认为,“应”字已经不能完全概括场景的实际应用,现在的“应”字其实是指站立、竖立、挂起来的概念。
如今,许多对联的应用不仅像过去那样挂在亭台楼阁或居民家中,而且随处可见,如文化公园、景观旅游路线,甚至新农村建设,在这些地方都能看到。 所以,我觉得对联的应用范围很广,只要有心,在很多地方,很多行业,对联都有它的用武之地。
记者:您对专题报道《对联中的湖南》印象如何?如果你必须给一个分数,你会打多少分?
李培军:三年前,我们组织拍摄了《对联中的中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是一部电视故事片,《对联中的湖南》是保留传统特色、运用新手段的媒体报道,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本专栏的主题选择得当;二是设计策划,是连续报告,单体量不大,但制作精巧。 整个系列抓住了对联最根本的特征,有的是写场景,有的是写爱情,有的是写历史。 它不仅对联有很大的启发,普通读者也能收获很多。 如果非要给它打分的话,我想至少是90分以上,剩下的10分是因为我还想出现新的现代对联。 接下来,希望大家继续前行,不仅要宣传报道传统与现存的对联,还要推出更多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