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1月房地产企业100强榜单出炉。
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从重点城市房地产企业土地征用排名前10位来看,央企和国企仍是主力军。 中海地产、保利发展等国家龙头企业在多个重点城市仍广泛布局,央企参与度较高,重点城市房企前10强中超过半数为央企。
从各城市群取得的土地数量来看,长三角地区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2024年1-11月,长三角十强企业收购土地2680亿元,位居四大城市群之首。 其中,绿城中国已收购土地440亿元,位居长三角企业第一京津冀十强企业购地972亿元,超越粤港澳大湾区,位居第二粤港澳大湾区十强企业收购土地939亿元,排名第三。
榜单中还有一个现象: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微企业崭露头角,成为一二线热点城市收购土地的新竞争者。
中国指数研究院:2024年1-11月,中国房地产企业股权收购金额和面积排名前10位
国有企业的“帝国野心”
代表性房地产企业:中建易品、中建易品、中建东孚、中建智迪
在1-11月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的央企中,有几家以中国为前缀的,有中建一品、中建东孚、中建地产。 他们都是中国建筑旗下的房地产公司。 此外,中建智迪也隶属于中国建筑。
在土地征用排名中,中国建设部的几家公司位列TOP50榜单。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显示,今年前10个月,中国建筑下属8个工程局共征地5136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415亿元的土地收购金额,超越招商蛇口,位列行业股权土地收购榜第6位。 其中,中建东孚有164家股权土地收购金额66亿元,位居中国建设部排名第一。
估计大家对这个名场面的印象还旧:2024年3月23日,北京朱莘庄地块拍卖,参展企业数量再创新高,吸引了多达42家房地产企业参与抽奖,中建旗下5家子公司参与竞拍, 包括中建一品、中建新和、中建智迪、中建九和、中建地产。
为什么中国建设部如此激烈地征地?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研究主任刘水表示,中国建筑对其下属房地产公司的评估,推动了中国建筑从各房地产经营公司收购土地的努力。 中国建筑对房地产公司的主要考核指标包括营业收入、利润、现金流、销售额等,营业收入和销售额的增加也因扩大规模的需要而加大了征地力度,加快了发展速度。
还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同行竞争的内耗可能也是中国建设部面临的一个问题。 市场上有一种说法,中建地产更像是正规军,而中建部各局则像是地方军队,从长远来看,未来地方军队是否会被正规军吸收,消除同行业的竞争,还是未知数。
1-11月,中海外产以920亿元股权收购额位居榜首。 第二名是保利,股权土地收购金额为813亿元。 纵观每月公布的累计股权土地收购排行榜,中海外产自10月以来已超越保利,成为土地收购榜首。
从城市群来看,中海外产的土地收购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京津冀地区,土地收购金额分别为335亿元、273亿元和184亿元。
“扫地王”的称号不是别人,正是中海。 今年以来,中海多次在一线城市拿下数百亿地块。
10月:上海,240以16亿元,中海地产暨上海西岸开发拿下徐汇龙华街地块,“新地王”由此诞生。 这也是中海在上海被禁入地三年后,首次回归,这份“礼物”令人惊叹。
9月:上冲果树公园北侧广州市海珠区土地最高总价抽签确定,最终以127总价中海地产入选9亿元,地板价约5220,000平方米。
6月:中海总以125亿元总价中标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一宗住宅地块,底价6030,000平方米。
从投资策略来看,中海今年猛攻符合其战略意图。 在2024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海发董事长闫建国强调,下半年,中海发展将加大对核心城市的投入,积极把握并购机会,确保公司可持续发展中海外产首席执行官张志超表示,在投资策略上,中海仍将坚持投资的“三主流”原则:投资主流城市、主流地点、主流项目。 严格遵守投资纪律和投资规模。
京建咨询创始人张宏伟表示,中海在核心城市的大规模投资与其低成本融资优势和区域开发经验有关。 融资环境放宽后,中海发发债成本甚至低至1%-2%,为其百亿地块的长远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 此外,中海集团走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企的道路,在区域发展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熟悉大型复杂开发。
中小型民营企业的扩张野心
代表性房地产公司:伟星地产、长隆集团、昱成集团、亚伦地产、坤和集团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在土地TOP50榜单中,有伟星地产(浙江)、长隆集团(广东)、昱成集团(浙江)、亚伦地产(江苏南通)、坤和集团(浙江)等名不见经传的中小民营企业,纷纷成为一二线热点城市收购土地的新竞争者,1-11月累计土地收购金额从几十亿元到数百亿元不等元。
观察这些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大多数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房地产领域,首先在某个地区,而近年来,特别是近两年,它们开始向外扩张,大多数企业背后都有商业集团。
例如,总部位于浙江湖州德清的昱成集团公司,于2024年进入房地产开发领域,现已形成集产业投资、房地产开发、酒店及文旅产业、矿业、农产品批发、驾驶员培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集团,资产超过100亿元。
今年在北京本地拍卖市场上,有一场来自昱成集团的著名场景。 这也是它首次进军北京。
8月3日,北京土地拍卖市场迎来了调控放宽预期后的首次土地出让,共有22家企业签约大兴两块地块,其中三合庄地块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企业利润被16家房企猎杀,最终以“抽签”幸运入围,最终首次入驻北京湖州中石房地产开发***幸运入围在这块热点剧情中,湖州中石的母公司是浙江企业昱成集团。截至目前,短短三个月时间,总部位于浙江德清县的禹城集团,曾经以县级房地产市场为主,在杭州、大兴等地花费了80多亿元布局土地市场。
中国指数研究院企业研究总监刘水指出,这些企业此前并未大举扩张,债务规模和负担较小,偿债压力相对较小。 同时,这些民营房企的母公司大多从事制造业,在成本控制等方面经验丰富,具有融资优势。 但是,这些民营房企在扩张的同时,也要防止激进扩张,适当控制杠杆率,避免重蹈覆辙。
有一个名字挤进了TOP20榜单,让人开始相信,房地产百强榜单确实迎来了大洗牌的时代。
伟星地产,1-11月以128亿元股权土地排名第18位,在前20名榜单中,民营房企寥寥无几,仅有滨江、龙湖等房企。
伟星地产,一家民营企业,起步于浙江,最早的开发项目在杭州,2024年进入安徽芜湖深耕房地产,此后几年一直扎根于这一地区,伟星地产在安徽的市场占有率还是可以的,最新数据来自科瑞,今年1-9月, 安徽省伟兴全口径销量达到125家9亿元,占据榜首,第二名是保利。 从中指数数据来看,前10个月,伟兴在安徽征地金额和面积均排名第一。
从2024年开始,伟行谨慎向省会城市合肥扩张,2024年正式决定“走出去”,但恰巧这一年,三条红线出台。 赶上了这一波轮换机会。
不过,伟星地产从三四线城市到全国的模式还是有些不同,主要向南京、武汉、杭州等强二线城市扩张。 随着高能强二线城市的崛起,这种模式依然有效。
2024年,伟星地产销售额约333亿元,三年内业绩翻番。 合肥、杭州、宁波、南京、武汉等新城项目销售力度加大,占销售业绩的50%以上。 2024年也是公司成立以来收购土地最多的一年,拿下地块20个,总金额243亿元。
伟星地产的扩张思路值得习学习。 但是,它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顺利消化和去库存,否则将来会是一个问题。 临近年底,伟星地产遭遇销售困难,其位于武汉的项目——伟兴悦广场,因大幅降价,引发了购房业主维权风暴。
总结
不管是哪家什么样的房地产公司,都倾向于抱着高期望拿地,成为主流。
东兴**在发布2024年房地产行业投资展望时总结道:
销售:主流房企销售更偏向高能地区,央企销售明显好于非央企。 从东兴**追踪的40家主流房地产企业的销售额来看,央企销售额降幅明显小于非央企,平均销售价格及其增速也明显高于非央企。 在当前高能区下分化的背景下,高能区央企正在抢占高能区销售份额。 过去,低能耗地区的房地产企业和民营企业也需要更多地依赖高能耗地区的销售。
土地:房地产企业更聚焦高能领域,非央企复苏,央企购地力度加大。从跟踪的38家主流房地产企业的土地收购情况来看,非央企集团(28家)土地收购量同比止跌,均价和土地收购力度明显提升,以高能区为主的征地势头明显。 中央国有企业集团(10家)的平均土地收购价格和强度明显领先于非中央国有企业集团(28家)。 从土地收购均价来看,主流房地产公司普遍倾向于在高能区收购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