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站在2024年底,放眼2024年,当时大家都非常乐观。
好不容易放手,我们想把失去的青春全部夺回来,没想到竟然如此崎岖不平......后
现在,站在2024年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大家都非常珍惜金钱,不敢做太多的动作,也不敢盲目投资。
经纬创投张莹近日提到,时刻提醒团队要珍惜每一分钱,每一分钱的严谨程度都应该建立在这是最后一个问题的事实之上。
说白了就是专注,重新聚焦。
照顾好自己的摊位
成功企业80%的利润来自20%的业务,80%的成功投资利润来自20%的**。
就像最近的互联网一样,大家都看过吧?
阿里巴巴和拼多多、美团和抖音已经比较了很久。
其实现在的评价是基于对当下股价的判断,说白了,都是事后诸葛亮,对未来几乎没有判断。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能看到,像阿里、美团这样的大公司,确实有大商业病。
近年来,阿里巴巴四面八方出击,处处碰壁,争议不少,总让人觉得不够专注,拼多多走在电商的道路上,以130,000名员工发挥了阿里巴巴200,000名员工所没有的效率。
现在的互联网打法确实和当年不一样了,当年肆无忌惮的时代无限烧钱、剩下当王的逻辑已经行不通了,现在我们注重一个投入产出比,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赚得好。
像网易一样,脚踏实地地做游戏,这波反垄断浪潮没有听说过像几大巨头一样太过出圈的裁员和危机,前段时间股价距离复价198的历史高点只有一步之遥,虽然最近跌了一点, 但今年44%的收率已经很漂亮了。
和瑞幸一样,之前是假的,卷起来的,后来从粉单市场退市,老老实实卖咖啡,我开Choice的时候,从2024年到现在,已经涨了10倍。
过去,我习在每条赛道上都用力出拳,我想赚每一分钱;但现在今年不景气,我们不得不做出一个好的选择。
我忘了之前是哪位**经理谈过互联网反垄断,从长期股东回报的角度来看,之前到处咄咄逼人的很多互联网公司都是价值破坏,未必能给股东带来任何可观的回报。
现在,如果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从奢侈走向节俭,返璞归真,增加回购和分红,或许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回报。
正在降低成本,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提高效率。
只是这个时间很长,毕竟你可以习惯写几页ppt来熔化很多银子,现在你要一分钱一分钱地捡起来,很多人肯定不适应。
经营企业也是如此,二级市场投资也是如此。
80%的利润来自公司20%
作为投资大师的两面旗帜,格雷厄姆和费舍尔代表了两种主流的比赛风格。
前者被低估且多元化,而后者则规模小且精致。
曾几何时,当沃伦·巴菲特还在格雷厄姆手下努力工作时,格雷厄姆也在《聪明的投资者》中描述了多元化的必要性。
但有一个案例让巴菲特质疑“分散”,那就是格雷厄姆一生中赚了一半的钱,都是靠盖柯保险的**赚的。
从估值上看,这项投资主要基于公司的资产净值,这与格雷厄姆通常的烟头标准相反,即不到净经营资产的三分之二就第一个百分点而言,单笔投资达到管理资金的25%。
它既不像过去那样被低估,也没有分散。
这很有趣。
现在我们的市场并不好,不管是投资顾问还是专业投资者,持股数量不断扩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渡过A股快速轮动的风险。
这是真的,但总是有点奇怪。
毕竟,目前A股有5000多家,相比之下,吸引全球公司上市的美股有6000多只截至 2022 年,美国的普通 ** 数量为 8,763,而我们同期的 ** 数量为 10,576。
虽然不能说有很多不好的文具,但我们真的有那么多值得投资的**和**吗?
Factset曾经做过一组统计,在过去10年的全球牛市中——全球**市值由1 4家公司创造,80%的价值由前5%的公司创造,53%的价值由前1%的公司创造。
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897%,可以区分,7仙女上涨了80%,标准普尔493几乎没有移动。
国家嘲笑抱团,但美国股市抱团,我不知道你怎么看?
当一级市场的逻辑是聚焦和重新聚焦,让“有希望赚钱的好钱”驱逐出“劣币”时,二级市场的每个人难道不应该也关注和关注更优质的机会吗?
基本面不明朗,敢于下手的企业显然更少。
前段时间有人问中泰资管的田宇,在理想情况下,投资组合中排名前十的重磅股合适占比是多少?
他说,理想的状态是填满10****。
这可能不符合当下的审美,也不符合传统金融的计算,但符合我的认知。
目前,主动权益的真正优势可能不再是跑着信息获取、盯着高频数据,而恰恰是——研究深度。
如果研究不够深入,心里不稳,通过分散投资来弥补风险的风险未必能获得多少好的回报,这种感觉有点像靠刷题寻找“我努力了”的安全感的“傻学生”, 而最终的效果可能并不好,也不是对持有者负责任的态度。
对于我们的小分散来说,我觉得原理也是一样的,适度的分散很重要,但是配置也要科学。
毕竟11268**、5327**,有多少是真正值得购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