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日,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民办南开大学创办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在长沙开学(这一天也成为西南联合大学的周年纪念日)。 由于日机轰炸长沙,2024年2月中旬,经中国教育部批准,长沙临时大学分三路西迁昆明。 2024年4月,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国立西南联大是中国抗日战争开始后迁至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存在了8年多,于2024年7月31日停止运营。 这一时期,西南联大虽然只有3882名学生毕业,但产生了2名诺贝尔奖获得者、4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名中科院院士、100多位人文硕士。
一所风风雨雨的大学,培养了这么多人才,秘诀是什么?今天的微信,我们就带大家来听听一些生动真实的故事——
2024年11月1日上午,北京大学展出了西南联大学生毕业证书。
一所“没有土地,没有瓷砖”的大学。
西南联合大学诞生于火药滚滚浓烟中。
2024年7月7日晚,卢沟桥事变。 枪声在云层中翻滚,从北京西南郊掠来,卢沟桥被日军挑起。 中国驻军第29军抵抗,被击败。 次日凌晨5时许,宛平城遭到轰炸。 紧接着,平津地区在战斗中沦陷。
抗日战争随即全面爆发。
同年7月,应用数学硕士林家桥在清华园完成习。 卢沟桥事变当晚,他和同学们清晰地听到了敌人进攻的枪声。
宛平市炸弹坑遗址。
随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迁往长沙组建临时大学,但仍逃不掉日本侵略者的铁蹄。 南京、武汉或已着急或沦陷,中国的土地和平原进入了危机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决定,长沙临时大学的教学应立即迁至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的大门。
2024年4月,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在昆明成立。
这是教育的长征,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 学生们用脚步丈量着这个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他们远离家乡,远离故土,走过了无数个漫长的日日夜夜,只有青春的热情和学生的精神。
“两弹一星”创始人邓家显,北平沦陷时正在上高三。 当父亲把他送出北平时,他告诫说:“儿子,你要学科学,学科学为国。 ”
后来,邓贾首先来到云南昆明,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
核物理学家邓家显。
还有李正道,在前往昆明的途中从占领区逃到昆明,以至于他在16岁时经历了九次死亡。
阅读笔记。
那时候,日本的飞机每隔三四个小时就来了,茶馆里的人要去城外的防空洞,所以我告诉老板,我给你打扫茶馆,你只好逃跑撤退,什么都由我负责。 我唯一的要求是让我吃剩菜。
老板听了这话非常高兴,后来其他茶馆也让我打扫卫生,冒着生命危险给别人打扫茶馆,维持了我的生命。
他花了三年时间才来到云南,师从吴大佑。
2024年,王增祺就读的江阴南京中学停学,当时他正在读高二。 为了继续学业,他从各地借书,两年后,他穿越了华南大片地区,考上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温一铎, 杨振宁, 陈银科, 赵忠耀, 林慧银, 梁思成, 费晓彤, ......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又一个重要人物汇聚西南联大。 就像散落在中国大地上的星星,终于聚集在这里,在这里闪耀,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缕璀璨的光芒。
西南联大八年的历史和神话已经揭开,甚至在一开始,这所大学“下面没有土地,上面没有瓦”。
老师的工资连一个月40斤豆腐都买不起,更别说学校的硬件设施怎么改善了。
梁思成和林慧寅来到西南联大时,是受梅奕琪校长的邀请,设计校舍。 他们提交的图纸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绝。
北京,“中国现代文化名人蜡像展”。
梁思成(右)和林慧银。
他们与这所学校一起,成为中国人的中坚力量之一。
张世英的大学文凭,“国立西南联大”。
大师治理学校,建立自由精神
西南联大的风格首先能被中国现代文学作家所欣赏。
王增琦申请西南联大时,半个华南颠簸折腾,导致他患上了恶性疟疾。
当时他19岁,入院时发高烧40多度,已经病危。
他一喝到一碗蛋滴汤,就进了考场。
李蓉、王增琦(中)和**习.
王增琪是一个自由潇洒的人,从他当时的**中可以看出。 他站在中间,两侧是李荣和**习。 三人都穿着长衬衫,甚至有点不修边幅。
王增奇在学生时代,似乎把一种文人自由贯彻到了极致。 他喜欢上课,喜欢上课,不去任何他不喜欢的课。 他最喜欢的是沈从文和温一铎的课,他从不缺席。
沈从文讲课虽然带有浓重的湘西口音,很难听懂,但一旦听懂了,就能受益匪浅。 沈从文曾说过,写作要“写得贴近人物”,这句话对王增琦一辈子都有用。
温一铎老师的课让王增奇感叹:“让人感受到一种美,一种思想之美,逻辑之美,人才之美。
王增琪可以自由上课,老师也可以自由讲课。 教授们不拘泥于讲课的形式,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说话。 学生也可以自由地旁听其他教授的课程。 对于文学系的学生,他们可以提交一份读书报告,为他们的期末作业提供原创见解。 这样的自由精神,给了像王增琪这样的学生很大的成长空间。
王增琪后来也回忆起过去:“如果我没有在西南联大读书,也许我不会成为一名作家。 至少不要像现在这样成为作家。 ”
阅读笔记。
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是西南联大学的脊梁,也是像王增奇一样的每一位学生的脊梁。
在短短八年时间里,西南联大学培养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中科院院士、100多位人文大师。 “茅草屋顶,铁皮教室,世界顶尖人才。 2024年11月1日,91岁高龄的龙玉秋院士在西南联大建校80周年之际颤抖着双手写下了这句话。
西南联大为什么能够培养出这么多人才?
对于这个问题,西南联大86岁的学生何兆武先生给出了答案:“自由”。 ”
有趣的是,上世纪80年代,沈从文出国访问,一位在联合国大学学习的外国汉学家问他:“抗战条件如此艰苦,为什么西南联大八年培养的人才,竟然超过了战前30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的人才总和?沈从文回答了两个字:“自由。 ”
对于“自由”,很多西南联大的学生都有自己深厚的感情。
2024年在联合国大学读书的科科塔说:“你想知道联合国大学是什么吗?没有升旗晨练,也没有纪念性的每周戒律,也不像其他大学,有一个月的新生训练,向你灌输学校的历史和校长的讲话。 ”
联合国大学学生、著名诗人穆丹说:“西南联大做学术的自由度有多高?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术评价方面几乎拥有所有的主动权和决策权。 ”
王增琪回忆说:“老师讲课有绝对的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靠自己掌握。 由于他们的自由,教授们极具创新精神,“为他们的开创性想法感到自豪,为阅读教科书而感到羞耻”。
在教授中,存在着激烈的意见竞争,这已成为一种趋势。 比如,何林欣赏王阳明的“心外无理”理论,反对心外理性,而冯友兰的思想观点则恰恰相反。 但何老师和冯老师都非常受学生们的尊敬。
旁听是联合国大会的通行做法,不仅学生可以随意观摩老师的课堂,老师们也可以互相观察。 温一朵和沈有鼎,两人一起开《易经》课,经常互相旁听。 旁听意味着自由选择、开阔视野和学术对话。
也许,一所自由的大学才是真正培养人才的大学
信念支持
敬畏
不仅是自由,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有着知识和精神的汇聚。
正如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上所写:
阅读笔记。
三所学校历史各异,学术风格迥异,合作八年无缝衔接。 一样无害,同无害;五种颜色相辅相成;八音合奏,结尾和谐平坦。
在特殊时代,西南联大全体师生的八音合奏,更是融入了救赎精神和骨干。
西南联大的良知和品格也体现在他们的学习中。
陈寅科来到西南联大,每次教书,都坚持学术,非常认真。
上课时,我经常背着一个黑布袋,里面装着课上要引用的历史资料。
他会早早走进教室,认真地把黑板上的主要史料抄下来,让学生习。
有史料,我们就谈,没有史料,就谈不上,也谈不上。这就是陈银珂的学习方式。 而且,陈银珂练功夫,从不说空话或大话。
他值得学习和良心。
陈寅珂. 当时,冯友兰先生是联合国大学文学系主任,他非常钦佩陈寅科。 每当陈寅科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友兰总是跟在他身后,看着陈寅克走上讲台,然后坐在台下,认真听讲,做笔记。
晚年,冯友兰先生仍然说陈银科是一个他爱了很久的陌生人。
冯友兰. 当时,陈殷可的身体非常虚弱。 他的右眼失明,行走困难,视力茫然,每次跑到防空洞都是一种折磨。 再加上他自己早睡小睡的习,他更容易对闹钟反应迟钝。
在一次空袭警报声中,疯子刘文典正要跑到防空洞时,突然想起陈银可身体不好,立刻带着几个学生回去找。
他一向喜怒无常,但对知识和学问充满敬畏。 当他们发现在人群中捣乱的陈银可时,几人抱起陈银可,跑向防空洞。 直到我看到他进入防空洞,我才松了一口气。
阅读笔记。
西南联合大会的独立和自由
它建于那个火药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爱”。
条件艰苦,不忘初心
西南联合大学的生活艰难吗?苦。
师生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当时“一切为了救国”的口号是所有人的精神食粮。
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在变卖他们的财产:
法学研究所的费青只花了3000元就把家里的书都换了
曾任中国教育部部长的梅奕琪校长为了成立学生服务社,赚点外快来补贴教师的贫困生活,卖掉了自己所有值钱的东西。
有一次,当他上课迟到时,他歉意地解释了
阅读笔记。
我刚把婆婆在街上的糕点摊给守着摊位,她去买货,可是她不行,我告诉她我八点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只好离开摊位跑到这里来,可是今天的点心卖得非常好, 而且有钱可赚!”
同学们擦干眼泪,他们知道校长为了办学,已经卖掉了自己的贵重物品,就连妻子也不得不上街卖早餐。
在昆明云南师范大学,清华大学老校长梅一琦的雕塑。
为了补贴家庭,温一铎雕刻印章,卖钱。 雕刻广告由其他教授处理:
阅读笔记。
西水温一铎教授,文坛前茅,著名学者,分辨字中,知己数人;说到优雅的原始,......在国内受到尊重短字介绍,大众身后又瘦又湿。 ”
梅一琪、江梦霖、冯友兰、唐岚、朱子清、沈从文等12位先生签名。
抗日战争期间,温一铎教授在西南联大任教时,被生活逼迫刻印章。
周培源的山一村离昆明市区很远,没有路也没有车,所以他早上5点就去上课起床。 后来,他买了一匹马骑去上课,有一次马受到惊吓,差点把他拖死。
几位曾经吸烟的教授最终戒烟或抽自制香烟,因为他们真的没有钱买。
不仅如此,他们每年还要穿一件衣服。 冬天,朱子清只有一件骑兵用来御寒的毛毡斗篷。
学生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 最初,他们几乎不能吃鸡蛋和肉的食物,但由于通货膨胀,到2024年,几乎每个人都只能吃。 学生们称这种混有砾石、粳壳、杂草和老鼠粪便的大米为“八宝米”。
阅读笔记。
虽然生活很艰难,但没有人会因为这样一天而失败。 无论是对学习的热情,还是做人的毅力,都在联合国大学的校园里展现出来。
宿舍和教室光线昏暗,学生只能去图书馆看书。 但图书馆的座位有限,在开放前一两个小时,入口处挤满了年轻学生。
昆明西南联大旧址。
图书馆正式开馆后不久,所有的长椅上都挤满了学生。 如果到了学期末,真的没有复习的空缺,很多学生只能花几毛钱在茶馆买一壶茶,认真复习,直到关门。
教科书也很稀缺,几乎没有人买得起原文的教科书。 图书馆的藏书数量有限,数百人借阅几本书的情况并不少见。 图书管理员经常来找我们,看看这些书是否已经归还,是否可以从其他人那里借来。
我真的借不到,所以学生们不得不复制它。 但是,毕业后,联合国大学的学生将两手空空,没有教科书可以保存。
因为他们的书早就传给了下一代的低年级学生,所以几年前的手写教科书在各个年级流传。
这种苦难并没有损害联合国人民的脊梁力量。
每个月,都会举行大学大会,代表“民族精神动员会议”。
无数名人前来演讲,演唱罗勇、冯友兰作词的《西南联大校歌》是最感人的时刻。
西南联大校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