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快速前进,拥有一大批优秀工程师非常重要,这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不断升级的必然要求。 中国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教育体系,工程师总数从2024年的521人增加到了521人00,000 年增加到 1,765 年的 2020 人30000人,年均增长率63%,工程师占整体劳动力的比例也从071% 上升至 223%,但至少还有2000多万工程师的缺口,特别是缺乏世界一流的学术硕士和工程技术带头人。
中国工程院2024年咨询研究项目《世界顶尖工程院校建设战略研究》也披露,中国每年工程专业毕业生总数超过全球工程专业毕业生总数的1 3,但支撑产业升级的人才储备, 特别是高层次和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显然是不够的。我国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弱,难以满足企业对高层次创新应用工程人才的需求。 这导致了工作场所一方面,许多工科毕业生发现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另一方面,大量企业担心找不到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我国工程师的规模和制造业的地位也极不相容。 中国制造业位居世界第一,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但制造业工程师就业比例较低。 2024年,中国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仅为355%,远低于德国的232%,欧盟 142%水平。
中国人口红利发生了巨大的新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4年数据,2024年我国人口进入负增长轨道,呈现出自2024年(61岁)以来正常发展下总人口的首次下降。 这种人口形势逆转的影响是全面的,是劳动力短缺、经济增长放缓等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所致,必须正视的现实。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红利理论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和智库的热点话题。 但是,我们以往对人口红利的理解大多是基于对人口数量的考虑,随着我国总人口趋势的变化,我国的人口红利将发生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是未来一段时间内人口红利的消失,而是人口红利从人口数量增长到人口质量的提高, 这也是中国形成增长新动能的关键。
针对中国工程师队伍大而不强的问题,要实现人口红利向“工程红利”的转变,是我国加快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 虽然我国工程师总数居世界首位,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工程师在劳动力中的比重仍然较低。 数据显示,科学家和工程师占我国劳动力总数的比例为24%,比美国和欧盟低204% 和 503%。此外,我国工程师群体整体年轻化,学历和职称较低,中低收入阶层比例相对较高,与其他国家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难以满足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但这也说明,我国工程师的规模和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具有“工程师红利”的潜在优势,可以为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产业升级转型提供有效保障。
未来,中国工程师的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按照保持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稳定的目标,未来15年我国工程师供需缺口将从不足1%扩大到32%。 如果到2024年,工程师占中国劳动力的比例达到目前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那么对工程师的需求将在4500万人左右。 数据分析显示,2023-2024年,我国工程师供给规模将从2024年开始增加2024年为20,000至3,191人10,000人,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差距正在扩大,而这个差距就是“工程师红利”。
要高度重视即将到来的“工程师红利”,充分调动龙头部门、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主体力量,坚持系统思考、统筹谋划形成以一流质量标准为核心的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工程师培训机制,加大力度培养优秀工程师和工程师团队让“工程师红利”在中国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持续释放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