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但任何身患重病或经历过亲人重病的人都可能有这种感觉。 对于患者来说,遇到一位值得信赖的医生,就像握住了保护生命的手;对于医生来说,治疗等待的病人就是保护他们双手的生命。
《南方人物周刊》推出“手呵护生命”系列专题,与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等领域的一线临床医生对话,走进他们与患者之间平凡而光明的故事。
温彦木.
编辑:杨玲。
在生活中,姚鑫教授有着天津人特有的乐观性格,是一个很少受外界影响的人。 闲暇之余,他手头总是拿着一本《东周编年史》,“我读了三本不好的,觉得自己只是历史的复读生,没什么不好高兴的。
但在工作中,他却恰恰相反,他会反复琢磨每一个“坏消息”的细节。 一位患者术后患上了肠瘘,连续五个晚上都睡不着觉,他能想到的只有:“这个病人该怎么办?”
没有任何医院的病人消息可以轻易地转交给他。 他经常对自己说:“如果你有办法弄清楚,你就会对你的病人有信心。 ”
生命是第一位的,天知道。
上大学时,姚欣每周二下午没课的时候,都会泡在图书馆里泡澡。 在那里,他遇到了中国泌尿外科的创始人之一于松亭教授。 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俞老师给这个勤奋的年轻人发了邀请,“你想来我的研究生院吗?当时,八年制临床医学是一个非常热门的专业,姚欣毫不犹豫地投身于于老。
现在回想起毕业后面对系系时做出的选择,姚欣认为,其中有一种“高峰和循环”的味道。 “泌尿外科在当时还是一个很小的专科,当时叫'盆腔科',患者人数不是很大,年轻医生普遍认为'胸外'或'乳科'更可贵。 不过,在医院各科室轮换后,他发现,“其实盆腔科需要注意的疾病种类很多,但过去没有细分,所以大家都认为'泌尿外科'只是一个很小的领域,但其实它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为了能够将研究生学到的专业应用到现实世界中,也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姚欣最终回到了骨盆科,选择了当时“人少走的路”。
202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郝锡山找到正在美国留学的姚欣,给他发了邀请:“你为什么不回来,咱们在医院里建自己的泌尿外科。 姚欣记得很清楚,那一年,天津市肿瘤医院泌尿科成立,完成了200例手术,17年后,这个数字增长了10倍。 “所以回想起来,这并没有错。 ”
回顾自己20多年的职业生涯,姚欣表示,刚入行时,他的医学信条只有四个字——“生命第一”,现在又在最后加上了“天知道”。 他用这八个字提醒自己:“无论情况如何,都不要忘记初心,坚持自己的原则,真正想办法,努力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 ”
由于工作繁忙,姚欣在往返门诊和手术室的路上经常被还没来得及挂号的病人拦住,询问她的病情。 对于不太会说普通话、说不清症状的病人,银发、不笑容、端庄的教授会耐心地站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引导病人,直到他找到关键问题并给出答案。 “有时候病人的表情不太好,需要通过医生的逻辑和临床经验来快速判断。 姚欣解释道。
与时时刻刻对患者保持耐心不同,姚欣在疾病研究上几乎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他渴望了解泌尿肿瘤学领域最新发布的研究成果、新方法和新药,因为在癌症病房里,抢时间就是挽救生命。
姚欣在泌尿肿瘤科的几十年里,见证了天津市肿瘤医院泌尿外科从“从零到一”的建立,也见证了中国泌尿肿瘤领域“从一到无限”的发展。 一路走来,他鞭策自己去学习和挖掘创新知识,帮助患者实现更好的生存。 “你必须非常了解他们的疾病进展和身体状况,当你拥有完整的知识、信心和信心时,你的病人就会有信心,”他说。 ”
寂寞的旗手。
在泌尿肿瘤科,患者经常会遇到“是否保住器官”的纠结,而这个决定不仅关系到药物的选择,还关系到患者的“生存价值”。
以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为例,膀胱癌是一种进展迅速、易转移、易发生远处转移、恶性程度高、死亡率高的癌症。 “临床上,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标准方法是将膀胱完全切除,这意味着患者在手术后没有正常的贮尿器官,这将对他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很多人不愿意接受这种方法。 “即使是诊断时尚未转移的浸润性膀胱癌,50%的患者在手术后仍会转移,5年生存率仅为60%1。
2024年前后,“能否直接手术切除”是膀胱癌患者判断自身病情最直接的信号,几乎可以等同于“是否还能挽救”。 虽然大多数患者听从医生的建议来延长生存期,但姚欣也遇到过不愿意进行膀胱切除术的患者,无论它是否危及生命。 这时,就需要通过个人的知识和经验,为他提供其他的方法,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延长他的寿命。 而不是粗鲁地对病人说,“如果你不做手术,你会找别人来做”。 在姚欣看来,医生需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选择负责。 “如果你现在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那么你将不得不找到一种不同的方法来找到它。 ”
2024年,姚欣在阅读国外文献时,偶然发现了一项他当时认为意义重大的III期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指出“对于所有接受全膀胱切除术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术前新辅助化疗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新辅助治疗**的想法启发了他在中国患者群体中设想这种方法。 “但当时我并不是特别有信心,因为西方法不一定适合东方患者,而当时国内的新辅助化疗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
事实上,推出这种方法的过程远比看起来要困难得多。 姚欣曾经遇到过一位适合术前新辅助**的患者,“当时费了好大劲才说服他,但只做了一个周期的新辅助治疗就来了,第二个周期也没有出现。 直到错过化疗两周后,姚欣才再次见到病人。 在他失踪的两周里,他去了其他医院“想直接做手术”,直到其中一位医生告诉他,“新辅助化疗确实可以提高生存时间,而之前治疗过你的姚医生不是没有能力做手术,而是想给你一个更好的选择”,病人终于回到了姚欣的办公室。
“直接手术”的神话并不局限于患者。 从2024年开始,姚鑫就一直在科室实施新辅助化疗,他发现很多医生都是一样的——他们可能已经知道新辅助化疗了,但并没有太大的动力去改变现有的、习惯性的**方案。 “但这是为了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作为一线临床医生,我觉得我有义务说服病人,向他解释利弊,还要指导自己科室的医生,勇于拥抱正确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
十几年后的今天,新辅助化疗(顺铂主)联合膀胱切除术已成为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标准方案,但在国内还处于实验探索阶段的年代,姚欣就是这样,一一推广,一一积累,在我国膀胱癌新辅助化疗探索的道路上坚定而又不孤单。 2024年,在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泌尿道上皮癌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主任何志松教授介绍了姚欣,称他为中国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的“孤独旗手”——他说,这是他职业生涯迄今为止最幸福的时刻, “终于有人理解我了”。一提到这个头衔,姚欣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为患者“努力工作”
2024年,如果你问泌尿科医生,全膀胱切除术会出血多少血,答案是两三百毫升,这是只有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做到的事情。 姚欣回忆说,“过去,如果(备用)血液短缺,没有医生敢开处方。 ”
外科医生要熟练地进行某项手术并不容易。 但姚欣并不满足于此,他想要到达的下一站,一直写着“创新与突破”。
2024年底,在国家卫健委的总体部署下,天津市肿瘤医院引进了国内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可用于手术的机器人。 面对新技术,一切从零开始。 “当你掌握了一种方法时,放弃它并学习另一种方法是人类的天性。 ”
然而,姚欣清楚地看到,与传统的手术形式相比,机器人手术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机器人手术可以将相机推得非常靠近缝合位置,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手术部位,从而准确放置每一针。 精细的手术使伤口变小,出血量只有几十毫升,这也意味着患者可以恢复得更快。 姚欣觉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认识到新技术对患者的好处,才能推动自己去掌握它。
当时,这台唯一的机器人不得不被分配到医院的几个科室,轮流安排手术日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使用。 姚欣回忆起当时的日程安排,“基本上我用机器人的时候,一天要安排四五次手术,到凌晨一两点,就咬牙切齿地做了。 姚欣说,“学习是有曲线的,过了那个阶段,你就会有突破,你会慢慢爱上这种东西。 ”
8年后的今天,姚欣已成为天津市泌尿外科领域第一位机器人手术量超过1000例的外科医生。 而他每天还在思考的问题,依旧是与患者相关的“新”——如何在一些新的领域扩大其应用,或者利用其优势对传统方法进行新的改进,以提高患者的最佳效果?”
医学的进步往往建立在医生的大胆尝试和努力之上。 当一种新的数据方式不断积累和迭代时,或许,它在未来可以成为一种常规,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但在泌尿肿瘤学领域,成功的手术并不意味着最终的胜利。 “即使化疗和手术切除了肿瘤,体内仍然会有残留的肿瘤细胞,这些细胞不会通过成像看到,因为它们不会形成太大的肿块。 “这给患者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事实上,患者术后维护的有效性一直是泌尿肿瘤学领域关注的问题。 姚欣进一步解释道,“例如,并非所有尿路上皮癌患者在新辅助治疗后都能达到预期的降期结果**;以顺铂为主的化疗带来的最大挑战是重金属可能会增加对患者肾脏的损害,对肾功能造成损害,一些基础肾功能较差的患者甚至无法接受铂类化疗”
幸运的是,近十年来,尿路上皮癌领域的药物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姚欣提到术后辅助**时的表情,显然比探索新辅助**时更松了一口气。 “特别是免疫佐剂**在未来患者的维持中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
2024年1月,中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用于尿路上皮癌辅助治疗的PD-1抑制剂**在中国获批,开启了尿路上皮癌辅助治疗的新局面**。 III期临床研究的三年随访结果还显示,在所有人群中,PD-1抑制剂的中位DFS(无病生存期)是对照组的两倍以上,**或死亡风险降低了29%2。
新型免疫**,如PD-1,此时站起来,可以打破机体的免疫逃逸机制,让免疫细胞正常运作,杀死残留的肿瘤细胞。 姚欣补充道,“如果担心患者术后预后不理想,此时需要免疫力发挥作用,这可以使患者在化疗或手术期间保持稳定状态。 ”
今年的最新研究数据还首次表明,在不可切除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一线患者中,基于免疫药物的联合疗法**比铂类化疗带来更显著的生存获益**。 更多的希望在创新中迸发,让像姚欣这样在泌尿肿瘤领域探索和前行的守护者有了更多的手。
在他的视野中,泌尿肿瘤学有许多新兴领域等着他去探索,比如利用全息图进行术中导航和3D重建来呈现复杂的疾病......从“知天道来”的“责任”,到面对创新技术、创新**、创新药物的“艰苦奋斗”,这位始终言出必行的教授,仿佛为我们勾勒出泌尿肿瘤近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十年的预期突破。
理论、技术、药物的创新,给了医生预防的方法和信心,使精确、精准、精益求精成为可能。 姚欣深知,抗癌创新之路永无止境,每一个孤独的旗手,在攻坚克难后,都会有下一段征程。
他不怕从头开始,也不抗拒孤独。 “生命至上,天知道”就像一座灯塔挡在他面前,指引着他的脚步——从一个孤独的旗手,到聚集越来越多的战友,他知道,在这条守护生命的道路上,他会牵着更多同事的手,牵着更多病人的手,用医学创新,让彼此紧握的手更有力量。
参考资料: 1witjes ja et al.muscle-invasive and metastatic bladder cancer guidelines.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urology.2016. june 21, 2016.
2.adjuvant opdivo (nivolumab) continues to provide significant, durable clinical benefits for patients with radically resected, high-risk muscle-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 after three years in checkmate -274 trial. retrieved february 2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