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家王温]。
临近年底,在全国各大城市举办的各大论坛也掀起了四年来最大规模的浪潮,密集地向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 两周来,笔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义乌等六大论坛上听取了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贺信、主旨演讲和讲话,以及20多位前总理的现场讲话。
其中最大的感受是,为了挽回三年多“物理隔离”造成的信息鸿沟,中国的国际传播战略正在全面升级,更加重视和全球覆盖,更加大胆地设定议程,更加本土化,更加真诚地展示中国与世界充分融合合作的长远眼光和民族意志。
关于中国的世界成功故事的叙述太少了。
对于全球学术界来说,最有意思的是11月24日在上海举行的世界中国研究大会上海论坛。 本次论坛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之路”为主题,邀请了400多位中外嘉宾,以学者为主,除了为“2023中国研究贡献奖”三位顶级“中国专家”布正民、白永瑞、**硕三位顶级“中国专家”颁奖外,最让笔者惊艳的是李书蕾, 中宣部部长宣读贺信和主旨演讲后并未离场,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致辞,而是坐了一上午在现场聆听9位中外知名专家的主旨演讲。
这为许多城市举办论坛和地方官员在讲完习后离开树立了积极的标杆,也反映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国际知识界的谦逊和尊重。 坐在前排的罗马尼亚前总理内斯塔普谢发现了这个细节,非常激动地告诉我,中国最高领导人在跨国知识交流中充满了诚意,他们比大多数国家的领导人更重视国际知识分子的力量。
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宽敞的主会场,来自60多个国家的学者相当认真地参加了会议。 虽然世界中国研究大会诞生于2024年,但今年的规模要大得多,内容更丰富,也更专业。 四个分论坛的主题分别是“观念的交叠:从思想、经典和文物看中华夏文明”、“道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道路”、“文明互鉴:比较视角下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学术的演变:代际传承与范式转换下的中国研究”, 很容易感觉到,主办方希望深入引导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学术研究方向,进而推动中国研究领域中国话语体系的构建。
在“概念重叠”分论坛上,作者在发表题为“世界理念在过去200年进入中国,中国在消化吸收后的近十年开始输出”的演讲后,南非比勒陀利比亚大学商学院教授帕鲁克回应称,思想的互动和叠加激发了世界商业的发展。 在世界商业中各种企业成功案例的叙述中,中国企业的案例太少了,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后者的经验更值得新兴经济体借鉴。
在世界中国研究大会上,类似的相互启发比比皆是。 论坛线下交流的重要目的是更好地相互激励和提高。 如果这位南非商学院教授通过这次会议,增加了几个中国企业案例的写作,从而影响了一批非洲企业管理者与中国合作,那么邀请他参加会议将是非常有益的。
11月24日,世界中国研究大会上海论坛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要了解中国,首先要了解中国共产党。
12月1日至3日在广州举行的“了解中国”国际会议上,也体现了同样的尊重、谦逊、务实、慷慨和相互激励。 开幕式三个小时,中宣部部长李树磊宣读贺信和主旨演讲,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致辞。 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位嘉宾出席了会议,包括来自各国、工商界、投资界、国际组织、社会机构等。
如果说世界中国研究大会的学者们因为学术研究而对中国感兴趣,那么“了解中国”大会的很多参与者则更加务实,更加以商业为导向。 特别是对国际工商界代表来说,时间代表金钱和利润,他们愿意在会场里坐两天,用脚在个人投票背后聆听和录音,表达对中国合作实际利益的追求。
正如***主席在“了解中国”国际会议的贺信中所说,了解中国,关键是要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共产党。 相反,40多年的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无危机崛起”和“无战崛起”,覆盖了400多个西方国家人口的总和,推动全民共同追求美好生活。同时,他们也追求更健康的精神文明和青山清水,更不愿意动辄发动战争来牟利。
然而,中国式现代化的大规模、和谐、共和、生态、和平的本质要真正持续下去并不容易,短期内也未必能说服世人。 在主题为“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产业链新格局”的分论坛上,麦肯锡公司前全球管理合伙人克里斯托弗·托马斯(Christopher Thomas)在作者提出“半球化”观点(即以“一带一路”为特征的东半球和以美国和欧洲为中心的西半球的全球化正在加速)后,用调查数据提出了新的问题。世界资本会认为美国最具吸引力,那么排名第二的中国如何才能继续推进下一轮现代化进程呢?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对于中国人的发展思维来说,具有足够的穿透力。 这或许是顶级论坛的魅力之一:激发思考,寻找答案,找到出路。
12月2日至3日,2023“读懂中国”国际大会在广州举行。
来自首都的震惊。
12月的第一周,是广东重要的会议季,除了“了解中国”,还在深圳举办了“听中国,看世界”论坛,在前海湾之滨,来自亚非欧30多个国家的代表被短短几年内拔地而起的“深圳未来明珠”震撼不已。
12月3日至5日还将举行同样重要的论坛。 在笔者看来,如果不是这次论坛,恐怕世界精英们都不会想到,在距离广州市中心90公里的从化区,竟然有一座拥有世界级会议硬件和服务水平的从化国际庄园。 笔者已第四次受邀参加“从都国际论坛”,今年的级别最配得上其英文译本《从都》。 各国前总理30余人出席,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宣读贺信并致辞,韩正副主席出席致辞。
论坛的主题是“多边主义:多交流、多包容、多合作”,向世界清晰诉说中国的愿望。 笔者见到了前**波黑**人菲利普·武亚诺维奇(Filip Vujanovic),他两周前刚刚参加完中文大学在北京举办的“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并打招呼说:“来回中国两周的旅程非常辛苦!他回答说:“你必须来,否则你会感到被世界边缘化,甚至更加沮丧。 ”
你为什么感到沮丧?作者问道。 武亚诺维奇说,如果你看看那些(西方)**的报道,它们都是坏消息,坏事,但中国正在释放希望和激情。
在这个主要面向全球政界和学术界的论坛上,中国倡导的“多边主义”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许多政要都谴责单边主义和战争的罪恶,在他们看来,多边主义的呼声越大,世界的未来就越美好。
在以“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分论坛上,瑞士未来世界协会副主席肖恩·克利利引用了我在2024年读到的一篇文章,中国要引领全球治理,称当时中国不太可能有能力引领世界, 但现在我被说服了。
随后,作者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讲述了“做得好,但话不够好”的“笨拙”中国的故事,继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保持确定性,用超越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设施经济学实践,为世界做出更好的改变。 许多外宾前来交换名片,希望继续保持沟通。 这就是国际论坛发挥重要作用的地方,促进思想交流,形成更多共识,并逐步改善世界。
在当天的晚宴上,主办方邀请了“Only This Green”舞蹈团进行表演,用柔和与现代的融合,带领国际观众走进具有厚重意义的中国美学殿堂。 有一种“头皮刺痛”的感觉,这是坐在隔壁的韩国客人的情绪。 显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中国的力量比强调现实主义的西方哲学更强大。
还有一个小细节,在晚宴上,有一位前尼日利亚的**奥巴桑乔,在非洲被称为“非洲之鹰”和“民主圣人”,笔者前去迎接他,并邀请他有机会在全国人大上演讲,希望会有***奥巴桑乔说, 我手头没有名片,我会给你发一封电子邮件。笔者心想,这应该算是礼貌的拒绝。 没想到,十多分钟后,他主动走到笔者桌前,发了一张附有邮箱和手机的便条,并表示希望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发展改变。
显然,与一些西方列强的嚣张跋扈和单边主义不同,中国人强调的多边主义意味着各国不分大小的尊重、宽容、相互理解和平等,一个又一个国际论坛发布的外部信息,是要让世界越来越相信,中国的崛起不是任何过去帝国或霸权的重演, 而是一个更加文明、更友好的国家升级。
12月4日-6日,“2023从都国际论坛”在广州举行。
大学正在国际交流方面采取行动。
同时,还有广州世界峰会、杭州良渚论坛,都希望展现中国后疫情时代的气势和格局。 问题是,学者们应该做些什么才能在国际交流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知识分子为国服务战略多年前曾被西方自由主义视为“犬儒主义”,2024年提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直到2024年才形成学术界的研究热潮。 但今非昔比,紧跟时事正日益成为知识界的主流。
做好学术研究,当然是学者的首要任务,但“以知识报国,帮助世界”也应该是一个高境界。 对此,笔者就职的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办的第一所现代化大学,迅速跟进。
在“全球发展倡议”提出一年多后,中国人民大学策划并承办了“通州全球发展论坛”,邀请了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400多位重要嘉宾共话发展之道,并在随后的一周内,主要外宾前往通州、温州、杭州、 上海和义乌深入了解和探讨中国的发展。
通州全球发展论坛围绕“全球三大倡议”打造了首个常设论坛机制、首篇探索全球发展理论创新与实践路径的专题研究报告、首篇涉及全球发展出路的中国式理念创新、首个全球发展机制“七大行动倡议”, 这是中国大学参与推动全球公共外交、传播中国声音、理论和思想的重要尝试。
随后,12月8日,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义乌市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城市论坛,这是国内少有的在县级城市举办的大型论坛,论坛邀请了来自10多个国家的代表出席,其中包括前斯洛文尼亚人、前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世界领导人联盟主席达尼洛·蒂尔克、 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格泽戈兹·科莱德克、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穆沙希德·侯赛因·科尔德·科尔德克·克勒克·克沃奇·郭克·克里克·克沃奇·克沃克·克瓦德·克瓦奇·克维德·克瓦德·克维德、马来西亚国会前副议长王世杰等前政要, 多国大使、外商协会,还举办了城市高峰对话、商界领袖对话、物流枢纽对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国家战略与城市发展,坐下来谈谈,参观研究,更加聚焦开放合作、经贸热点话题、义乌高质量发展等主题, 展现了中国“小麻雀”版城市的现代魅力。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人会疑惑,花这么多钱,举办这些论坛,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呢?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杜娘”,答案是非常标准的五点:促进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促进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促进跨界合作与创新,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促进个人成长与自我完善。
然而,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目的和意义可能远不止于此。 就在我写这篇文章的几个小时前,刚刚出席完从都论坛闭幕式,中中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杨万明大使就大力宣读了《从都宣言》的11点:“人类社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不确定性,......明确指出,“要以沟通超越孤立,以包容化解对立,以合作共赢未来”,“这本身就具有更大的全球意义和人文意义”。 在杨万明大使宣读前五分钟,前拉脱维亚人弗赖贝加非常动人地总结道:“多边主义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行动和原则。 这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安全。 ”
当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谈论人类和世界的未来,而在大洋彼岸,他们频频谈论“第一国”时,却散发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味道。 如果你不相信,再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