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含山村采取多重措施,以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同心圆、共同发展”活动。 把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切实改善群众生活条件作为开展帮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将业务骨干进驻含山村,积极为含山村人民办实事,解决问题, 进一步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持续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同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一、突出党建引领,多管齐下凝聚力量,融合发展
一是做好党员干部工作,团结共进。 坚持“基层党建+民族团结”,伸出党建触角,用党建锻炼党员干部,推动与党员干部“同心圆、共同发展”活动稳步开展。 充分发挥“党员是一面旗帜”的作用,坚持“两个公地”理念,团结、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形成强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族相互尊重、包容欣赏。 二是搞好村务治理,打造共建凝聚力。 探索“小手大手联手,村事共治”的新工作模式,以“小手加大手”的方式,带动了许多原本忙于工作的青年家长关注村务,积极参与其中。 通过“红领巾”广播电台的桥梁,他带领“红领巾”开展了保护人居环境卫生、评选“五美院”、关爱留守老人、志愿服务红领巾等一系列活动,提高村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同时,为青少年搭建更多实用的教育平台,丰富他们的成长经历,让参与村务治理的小人物的主人翁意识在红领巾的心中生根发芽。三是搞好和平、和谐、共创建设,助力团结。将民族宗教领域隐患排查、政策法规宣传等工作事项纳入全村综合治理工作网格化管理范围,及时发现矛盾隐患和不稳定因素,结合“苗姐调解工作室”、“警司探访+”等创新治理方式,依法妥善处理和法规,推动民族工作更深入、更细致、更务实。
第二把握发展重点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
一是读好《工业经典》,引领致富之路。 寒山村大力发展羊肚菌种植产业,加入远店回乡羊肚菌种植联合党支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逐步完善羊肚菌产销体系,农农联动效果明显提高,每亩3-5万元的高效产量收益不仅带动了村民得致富并增加收入,而且还在合作社和富有领导人的帮助下加强了集体经济。同时,含山村青澜葡萄园种植规模扩大到300亩,年可生产葡萄260余吨,产值180万元,农场繁忙时日劳动量高达120人,带动周边群众年人均收入增加8000余元。
二是打好“旅游牌”,拓宽繁荣之路。 依托寒山水库开工建设的有利时机,围绕库区周边罗汉山、武云山自然风貌及远甸江穿境而过,编制了《远甸回乡“两山一河”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立足“山河田林”资源禀赋,定位以休闲采摘、乡村旅游为引领,以亲子研学、休闲民宿、特色餐饮为延伸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建设含山村森林采果观赏园,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在罗汉山前打造了6500亩的生态森林采果园。 同时,成功举办第二届陶兴文化节,吸引游客1万余人次,“乡村美景、产业繁荣、人民富裕、生态卓越”的田园情结原型出现。
三是坚持咨询热线,夯实致富之路。 河南省科学院是含山村定点帮扶单位,具有整合利用各种科技资源的优势。 寒山立足实际,结合省科学院科技资源优势,践行“科技+特色”发展理念,完成了乡村文化旅游持续发展的规划,奠定了寒山村的发展方向和基础。 在省科院科学指导下,含山村强化“典型引导+培育引领者”理念,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投资400多万元建设含山秸秆炭化厂,不仅为当地群众稳定就业提供了渠道, 同时也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了“一池泉水”,真正做到了工业强、农富、村富。目前,寒山村“乡村美景、产业兴旺、富民、生态优良”的田园综合体雏形已初步显现。
三、把握工作主线,构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寒山村98%的人口是回族,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村落,也是“民族文明村”。 我们始终把宣传教育、同心同德、同向汇聚融为关键,共建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维护民族团结,共建美丽家园”为目标,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农民丰收节期间,开展节日互动,举办广场舞、篮球赛、书画展等活动,让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民日常生活。 建立健全“一约四会”,摒弃陈规陋习,提高乡村治理和村民自治水平,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村规村规制度,引导各族群众强化“五大身份认同”。 每年都会举办德孝传评表彰活动,凝聚榜样力量,依托寒山村民族团结氛围浓厚的优势,打造中华民族社区意识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民族社区意识主题馆, 并设置了中华民族意识宣传版和黄河、长城、天安门广场等喷绘,突出了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形象,让群众以“默默滋润”的方式接受民族团结教育。以老党员马宝泉牺牲自己救人的生动感人事迹,李冬梅照顾瘫痪的公婆几十年,传播各民族融合发展的正能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锻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同心圆、共同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增进民族团结,巩固和扩大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 共建美好家园,在现代南洋建设中争先恐后,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