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弥合数字鸿沟,消除信息壁垒,提升信息处理和数据治理能力,丰富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场景,为居民健康管理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很多患者都有去医院就诊的经历,除了带医保卡外,还要带上医院卡。 在外地就医的患者,还须携带具有储值功能的医疗卡。 由于医疗卡在医院中并不常见,所以每个人手中都会积累各种医疗卡。 不同的医院不能“一地用”,诊疗信息不能共享,困扰着很多人。
不久前,国家卫健委新闻发布会透露,我国已基本建成一套能够覆盖所有居民个人健康识别的体系,支持多卡或多码协同应用。 下一步将依托全国健康信息平台和全国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电子健康卡跨领域主索引服务体系,加强信息交流、业务交流,方便群众使用。 推动电子健康卡与其他卡码协同应用,解决医疗中“一卡一卡、多卡并存、互不使用”等问题,相关改革举措得到社会群众一致好评。
客观地说,在医疗服务信息化的初级阶段,医疗卡大大提高了诊疗效率。 在拿到病卡之前,患者需要携带以前的纸质病历、检查和化验结果,一些“老病号”有时需要检索主要病历,并由专人送到科室。 获得医疗卡后,您可以将各种类型的数据(例如您的个人信息、医疗记录、医疗订单、检查结果和成像数据)嵌入到卡中,并且可以在计算机上读取它。 然而,由于各医院电子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沟通,医疗卡逐渐成为信息孤岛。
在外地就医需求旺盛、群众便民服务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仅靠医疗联盟和医疗界的信息交流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去年,国家卫生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出台,要求进一步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产业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在卫生工作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同时提出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交流共享活动。 确立普及推广电子健康卡、促进检验检测结果交流共享、建立统一健康信息传输网络、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升级的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医疗服务中信息不通造成的阻碍问题。
小步快步,一步一个脚印,是务实有效的改革者。 据了解,目前已有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国家卫生信息平台,20个省份80%以上的一线医院已接入省级国家卫生信息平台,25个省份开展了全省电子健康档案共享, 全省17个省份开展了电子病历共享,204个地级市开展了检查结果交换共享。着眼于未来,我们将继续填补数字鸿沟,消除信息壁垒,提升信息处理和数据治理能力,丰富预约诊疗、双向转诊、远程医疗等场景,为居民健康管理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同样重要的是要看到,完全打破医疗卡的信息孤岛并不容易。 医疗服务涉及多个科室和环节的协同工作,包括门诊、住院、医疗技术、药学等业务流程。 患者的医疗数据也是一个个人隐私问题。 安全、完整地共享这些信息是对各个方面的考验。 只有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建立符合医疗卫生信息交换共享场景的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全力提升网络与数据安全防护能力,才能防止信息全链条、全过程泄露。
展望未来,随着国家健康信息平台功能的不断完善,医疗大数据的共享渠道将更加畅通。 以大众需求为导向,以具体应用场景为驱动,持续提升医疗体验,不断提升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