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傅是一名环卫工人,以前在郊区合租房子,要骑40分钟的电瓶自行车才能到徐汇区上班。 前段时间,他搬进了老沪闵路上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员之家”,住进了四人房,有铺位和桌子,通勤时间缩短到步行10分钟。 这两天上海一直很冷,徐师傅搬进附近后,有更多的时间避寒。
环卫、家政、快递、建筑等一线基层的建设者和劳动者,纷纷将辛勤劳动转化为新的枝条,可谓是城市中的“筑巢者”。 我们怎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居住地?今年,上海率先展开新探索——精心谋划打造“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家园”,主要面向一线农民工,以及新就业创业初创企业**。
目前首批1家已经采购了10,000张床位,并将在年内全部形成。 未来,这样的“家”会越来越多,让城市一线职工进入、停留、安全生活、取得成功。
一线员工有了“新家”。
徐师傅所住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经理之家”,是今年11月投入试运营的惠佳南站,总建筑面积约9094平方米,提供单间150套,配备独立卫浴设施、灶具、洗衣机等家具家用电器其他55个单位为宿舍**,共254张床位,主要房型为两人间、四人间和六人间。
这里的好东西,徐师傅眼里看得出来,感觉到了:家具电器都很新,住宿环境舒适,申请过程也很方便。 平时下班后可以去社区食堂吃饭,离宿舍不到100米如果偶尔想做饭,也可以去一楼的共用厨房。 公共区还设有洗衣房。 在房租方面,公司有补贴,个人每月只需缴纳400元。
南站汇佳的租户以环卫、水利、市政维护等一线工作人员为主,管理人员负责房间的日常管理、设施的安全检查,也会收集租户的意见进行改进和更新。 比如原来的床是钢木做的,现在升级为实木床,摸起来不是特别冰凉。 储物空间也进行了优化,增加了床上用品、衣服和书籍等特殊区域。
记者随后走访了浦东、普陀、长宁等区的多个“一床”项目,这些项目以既有房屋改造为特征,管理重点优化室内设施和园区设施。 例如,位于浦东新区康桥路1760号的港城中心公寓原为学生宿舍,经规划后调整为租赁住房,于9月投入使用。 宿舍内部规划独立卫浴和开放式厨房,配备电磁炉、空调、冰箱、洗衣机、桌椅、衣柜等家用电器和家具。 园区内设有短途穿梭巴士、非机动车充电棚、早餐车。
那么,如何申请“一床”呢?徐汇区房管部门回复,申请人必须同时满足准入条件,然后企业才会申请。 一是申请人必须在本区合法就业和工作,二是浦西和浦东新区7个中心城区(外环内)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小于15平方米,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根据住房所有权和公有住房租金核实申请人、配偶和子女。
在徐汇区注册的企业可线上线下申请。 通过“西铁城云带竞价”APP或小程序在线登录,搜索“徐汇***点击进入,寻找”广齐人才落户“入口,进入应用**。 您可以到上中路466号三楼线下办理业务。
选择“一张床”是为了方便通勤。
在上海“一床一房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中,“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是“一床”型的标杆项目。
在选址布局上,我们以乘员的通勤需求为中心,力求将通勤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 租金方面,主要集中在每月500至1000元。 这样一种平价的“一床”产品形态,可以为基层奋斗者提供一个平价宜居的场所,增强他们对城市的归属感,也发出了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明确信号。
“一张床”的推广,离不开多主体协同、联合共生。 对于**来说,住房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吸引力和发展势头,合适的居住地和工作地点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地方国企、央企来说,成为租赁住房的“主力军”后,将发挥负责任的作用,实现民生与收入的平衡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更有动力将更多资产投入到租赁住房的方向上。
华润优超在上海已建成运营11个长租公寓项目,累计约1个2万套,其中一半为保障性租赁住房,包括闵行区马桥镇“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项目,一线职工“一张床”。
明年,租赁住房的数量将增加。
城市建设要留住人、留住心,扎扎实抓好住房保障。 在多层次租赁住房体系中,保障性租赁住房是解决上海市新市民和年轻人住房困难的一种住房保障品种。
根据规划,租赁住房将重点布局商贸集群、产业园区及其周边、靠近轨道交通站和新城镇等人口引进区。 以嘉定区为例,房管部门优先选址嘉定新城核心区、轨道交通11号线、北虹桥商务区、国际汽车城产业园。
以小户型为主,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出租房发展为一居室、一居室、两居室公寓等多种户型。 值得一提的是,租赁住房的内涵已经从提供单一的居住功能逐渐演变为提供多样化的居住场景。 室内外健身场所、社区食堂、便利店、咖啡厅、智能快递柜......在添加之间,定居点的针迹编织得越来越密集。
“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成47万套(间)以上保障性租赁住房到“十四五”期末,保障性租赁住房总量将达到60万套以上,其中将形成约40万套(间)。 据市房管局介绍,未来两年,每年新增单位将超过5万套,租赁住房的位置、价值、配置、户型将更加丰富。
作者:石伯珍。
文:石伯珍:袁静 编辑:傅璐。
*请注明本文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