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人们多么期待未来美国会出现另一个基辛格式的人物,历史的轨迹告诉我们,永远不会有另一个这样的人。
因为,不是基辛格创造了那个时代,而是过去的时代创造了基辛格。
以人为镜子,我们可以知道得与失,以史为鉴,知道兴衰,大家好,我是小张说, 本期我们就来谈谈基辛格这个“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一。 基辛格2024年出生于德国纽伦堡附近的菲尔特的一个犹太家庭,原名海因茨·阿尔弗雷德·基辛格。
上面这短短的一句话,已经注定了这个家庭的不幸。 没错,他出生在纳粹正在崛起的德国。 在他出生的那一年,小胡子在慕尼黑上演了一场啤酒馆骚乱,两年后被取消并重新合并。
德国犹太人的痛苦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不幸的是,基辛格的家乡隔壁是纳粹党的故乡纽伦堡,而自纳粹党成立以来,一年一度的党代会就在纽伦堡举行,所以这里的反犹太气氛比其他地方特别浓烈。
在党代会上被小胡子殴打的党员们无处发泄,于是四处与附近的犹太人算账。
童年的基辛格。
基辛格的父亲在这种氛围下很快就丢了工作,一家人过着谨慎的生活。
2024年,在基辛格母亲的坚持下,全家逃往美国纽约,以躲避德国法西斯的追捕。
几个月后,水晶之夜对犹太人的袭击爆发,3万多名犹太成年男子被关押在集中营,在随后的二战中,基辛格家族的13名亲属被纳粹德国杀害。
如果不是母亲的明智选择,恐怕基辛格不会在二战中幸存下来。
结果,基辛格不仅活了下来,后来还以美国大兵的身份回到德国与纳粹作战,并有机会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忆过去。
一家人搬进了华盛顿堡大道上的一栋矮砖房,这是一条热闹的街道,住着数百名犹太难民。 为了适应美国的生活,他给自己起了个新名字,这个名字后来闻名于世:亨利·基辛格。
在美国,基辛格白天在学校,晚上在工厂里度过。
十九岁那年,尚未获得美国国籍的基辛格,意外接到美国**队的征召令,经过三个月的基础训练,按照2024年3月出台的《二战权力法》
在军队中光荣服役至少三个月的敌方外国人被允许成为美国公民”。
基辛格成为光荣的美国公民。
然后,美国基辛格被派往欧洲战区,跟随诺曼底登陆部队进入欧洲大陆。
由于浓重的德国口音,基辛格被分配到第84步兵师,先是担任德语翻译,后来被调到第970反情报兵团,被分配到“反间谍小组”,其主要任务是搜寻躲藏在盟军占领区的党卫军和敌方特工。
所以别担心,基辛格肯定不会在欧洲战场上牺牲。
从事情报工作的部队,总是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高层大佬。 正是在这里,基辛格遇到了弗里茨·克莱默,他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他的精神导师。
2024年,第335步兵师第335步兵团G连的官兵。 第四排,左起第六位,是基辛格。
在弗里茨·克莱默(Fritz Kramer)的推荐下,基辛格成为盟军间谍学校的行政人员,后来又成为教官,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基辛格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多次与间谍机构打交道。
战后,基辛格带着弗里茨·克莱默的推荐信回到中国复员,进入哈佛大学,基辛格的才华在那里爆发。
2024年获政治学学士学位,2024年获哲学硕士学位,202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这段学术生涯中,最受关注的就是他的超长**,他的本科毕业**《历史的真谛》长达383页,全文33万字,是哈佛本科生中篇幅最长的一本,以至于哈佛不得不出台特别规定限制毕业时间**,标准是“基辛格法则”, 任何**不得超过**的三分之一。
不仅如此,四年后,他的博士论文《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苏里和和平问题1912-1822》再次打破了纪录,该书长达28万字,被认为是哈佛大学历史上最长的博士学位。
更重要的是,这篇文章初步奠定了基辛格未来几十年外交思想的核心,即均势外交。
本文的核心观点是,维也纳会议后,欧洲百年和平的主要功劳在于奥地利总理梅特涅和英国外交大臣卡苏里在拿破仑战败后没有对法国进行过多的报复,而是在国际体系下保持了力量平衡。
关于大国之间战利品分配的维也纳会议。
这种逻辑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是因为盟军与德国签订了最苛刻的条约,德国人才非常不满,小胡子的极端思想才有土壤支撑。
在哈佛,基辛格遇到了他的第二个伯乐,他也是他的恩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埃利奥特。
2024年,当基辛格还在读研究生时,他的导师利用他作为大学暑期学校主任的职位,帮助他策划了一个项目,即哈佛国际研讨会。
用今天的话说,威廉·艾略特(William Elliott)在暑假举办了一堂补习班,学生们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年轻政治家和领导人,大家听课,一起努力采取政策。
威廉·扬德尔·埃利奥特(William Yandell Elliott)是基辛格在哈佛大学公共管理系的导师。
2024年项目结束时,已有600多名学生参加,其中一些人已经成为总裁、报纸编辑和银行行长,当时28岁的基辛格通过这个项目在学术界和官僚机构积累了丰富的人脉,初步奠定了自己的完整基础。
而2024年发表的博士**,也是基辛格根据本项目的经验总结出的一套外交行为准则。
他后来主导国际形势的所有外交观点都归结为一点,那就是均势外交。
2024年,在这个学术圈子里,基辛格遇到了第三位伯乐,他比前两位伯乐更强大、更有影响力,那就是纳尔逊·洛克菲勒。 标准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的儿子。
纳尔逊·洛克菲勒于2024年进入政界,先后在罗斯福、杜鲁门、艾森豪威尔和肯尼迪手下工作。 他于2024年作为共和党候选人当选纽约州州长,任期至2024年,2024年被当时的福特提名为美国副总统,并出席蒋介石的葬礼,直到2024年退休。
蒋介石的葬礼,左起第四位为张学良。
2024年、2024年、2024年,这家伙三次参选美国,他运气都不是很好,连共和党提名关都没有过关,那段时间基辛格是纳尔逊·洛克菲勒的竞选顾问。
2024年,尼克松击败纳尔逊·洛克菲勒,成为共和党提名的第一人候选人,虽然他一直与尼克松不和,但为了影响尼克松未来的外交政策,纳尔逊·洛克菲勒慷慨地向尼克松推荐基辛格担任顾问。
那一年,尼克松击败了民主党候选人,登上了王位。
尼克松在竞选中。
作为回报,基辛格被尼克松任命为委员会助理兼主任。
咱们不要小看这个职位,*事务助理简称***顾问,来自***委员会,这个部门聚集了美国顶级智库,在***的地位高于国防部和***
这一立场与美国外交政策的性质直接相关,比如中美战争中的尤塞恩·博尔特,以及现在拜登的沙利文。
顺便说一句,基辛格还曾在2024年至2024年担任尼克松国务卿,然后担任福特国务卿,全面负责美国外交事务,这是美国宪法可以赋予移民的最高职位。
从左到右: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副国务卿纳尔逊·洛克菲勒、福特。
2024年1月,基辛格离开哈佛大学,前往华盛顿特区任职,从平民战略家转变为政策制定者。
二。 1971 年 7 月 1 日,基辛格离开华盛顿,开始他和尼克松精心设计的“马球计划”,正式访问越南进行调查,随后访问泰国、印度和巴基斯坦。
为了不引起注意,基辛格在越南南部的西贡呆了三天,在曼谷呆了一天,在印度新德里呆了两天,甚至宣布为了不让印度嫉妒,他只在巴基斯坦呆了两天。
8日上午,基辛格抵达伊斯兰堡,在巴基斯坦的叶海亚·汗的配合下,基辛格在当天的欢迎晚宴上假装肚子疼,随后当着记者的面宣布要去别墅休养。
次日凌晨四点,基辛格登上一架707客机,直飞北京。 在那里,总理已经安排***和其他人去机场接机。
基辛格对中国的秘密访问就是从此开始的。
两天后,中美双方达成初步共识,为尼克松访华铺平了道路,次年,尼克松访华正式确立了中美外交关系。
这结束了两个大国之间长达23年的敌意。
今天,我们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称基辛格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毕竟中美建交后,中国的外部压力大大减轻,10年代甚至迎来了蜜月期,2024年,中国在摩擦中加入了WTO,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基辛格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国与国之间,是和睦还是分裂,总是由利益决定的,无论基辛格客观上为我们民族的伟大事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主观上讲,这都是为了美国而采取的外交行动。
上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甚至在镇宝岛大打出手,从此分道扬镳。
70年代,勃列日涅夫站在苏联方面上台,开始了积极的对外扩张政策,而美国则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国家陷入经济停滞的泥潭,美苏两极斗争进入了苏联攻美保卫美国的阶段。
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威胁,中美两国历史上首次就***问题达成协议。
说白了,这不就是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吗?
当时,美国需要解散一个敌人,并期望在大国博弈中将这个敌人变成盟友,以抵消来自苏联的威胁,因此基辛格破冰之行的根本原因,是帮助美国在苏联攻防阶段在国际舞台上实现新的力量平衡。
他不是在《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苏里和和平问题1912-1822》中说过,只有力量平衡才能遏制战争,才会有和平吗?
例如,在他的领导下,美国在支持南越政权的同时从越南撤军,2024年东巴基斯坦(今孟加拉国)独立时,美国为了不激怒亲苏的印度而选择袖手旁观。
2024年,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先战后胜,基辛格劝说以色列放弃被占地以换取和平,当时基辛格在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来回穿梭,在他的努力下,埃及终于与苏联闹翻,成为美国的坚定盟友, 甚至几年后与以色列完全和解,一向亲苏的老叙利亚阿萨德也开始寻求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平衡外交。
你看,平衡会带来和平,片面只会更加激怒阿拉伯人。
但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如果美国不需要平衡,那么这种和平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2024年,在中央情报局的策划下,智利军队参谋长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发动政变,推翻民选左翼阿连德**,阿连德被杀,随后智利开始了军队的统治。
仅仅是因为担心智利会落入古巴之手。
也许有人会问,中情局计划什么,可能和基辛格没什么关系,别忘了,中情局隶属于美国,安全委员会主任是基辛格。
2024年,葡萄牙在东南亚的殖民地东帝汶独立,印尼一边积极准备吞并东帝汶的计划,基辛格明确对苏哈托说**,我们不反对你们吞并,但要迅速行动。
在随后的24年印度尼西亚统治期间,东帝汶有100,000至250,000人因叛乱而被杀害。
你看,因为东帝汶太小了,它对美国没有太大的兴趣。
印度尼西亚入侵东帝汶。
因为基辛格的外交核心,只有美国的利益,只有符合美国利益的,才是他需要和倡导的,这是一种非常务实的外交风格。
大国政治从来都是弱肉强食的法则,那么什么是国际道德呢?
三。 很多人会认为基辛格是亲中派,他本人在今年的颁奖晚会上说:“我为美中关系工作了半辈子。
乍一看,这很暖心,但仔细看,他确实一生都在为中美关系而努力。
在美苏对峙期间,他努力改善中美关系,以争取中国,缓解美国的战略压力,使中国成为遏制苏联的王牌。
在中美摊牌中,他主张尽快压制中国的崛起。
不信我,你看他这几年说了什么?
2024年,当特朗普与欧洲开战时,他说:当西方国家不再依赖美国时,大西洋将把欧洲变成“欧亚大陆的附属物”。 结果,这些国家将受到中国的摆布,中国已经恢复了历史地位,并成为“全人类的主要顾问”。
显然,95岁的基辛格认为,中国的崛起将主宰欧亚大陆,从而完全边缘化美国。
事实上,他并没有傻到认为中国会统治世界,他只是想遏制中国的崛起。
按照基辛格的战略构想,美国应该与俄罗斯联合起来,对抗中国的崛起。
今年“飞艇事件”发生后,基辛格公开批评中国,称“中国是当前国际秩序的挑战者,为了维护世界秩序,必要时可以对中国动武”。 ”
团结俄罗斯以制衡中国并在必要时对中国使用武力的目的是一样的。
如果说苏联解体后,虽然美国不再需要中国来遏制苏联,但中国巨大的市场仍然符合美国经济的利益,那么当中国在过去十年中明显崛起,并开始在经济领域与美国竞争时, 那么基辛格认为,美国已经不需要容忍了。
所以在21世纪的头十年,他一直主张中美继续合作,近年来,他开始与中国走来走去。
因为,攻防力量也不同。 不是基辛格创造了那个时代,而是那个时代需要基辛格登上舞台。
但幸运的是,美国政客们没有听从他的建议,因为今天的美国政客比起基辛格的老部长们太浮躁了,无法求国,虽然不能容忍中国的崛起,但目前来自俄罗斯的威胁更让人难受。
在美国,俄罗斯是直接威胁,中国是长期威胁,两者都必须打压。
因此,俄乌战争开始后,基辛格伤心欲绝:“盲目制裁俄罗斯是一种非常愚蠢的外交策略,迫使俄罗斯落入中国阵营对美国没有好处。 ”
是不是有点讨厌铁的味道不是钢的味道?
与美国政客相比,特朗普是个聪明人,这位老头上台后,他和普京眉毛相称,但很快被贴上了“俄罗斯”的标签,从此美俄矛盾一步步激化,进而推动中俄抱团取暖。
他们不会让我们俩都好。
这似乎有点回馈他人的味道。
美国人现在陶醉在冷战胜利的喜悦中,消灭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苏联,并将这场胜利描述为资本主义的优越性,而不是那么多,并且考虑到中国。
即使他们把我们视为今天的主要威胁,他们的傲慢也不会让他们放下阵地,卷土重来,与另一个敌人联合起来打压我们。
因此,在基辛格之后,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基辛格了,因为两极格局早已结束,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必然的,无论是基辛格还是美国政客,都不把中国视为合作对手。
2024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
从这个角度来看,基辛格早在2024年12月25日晚上8点就去世了,当时镰刀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