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厅前段时间印发的《专利转化与申请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4年)》强调完善专利转化与申请服务链条;加快创新成果向实效转化。 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长,环节多,涉及方方面面。 高校作为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是重大科技突破的源泉。 如何有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是催生新引擎、激发新动能、提高生产力水平的关键步骤。 高校具有学科齐全、融合交叉、人才集聚、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等整体优势,发挥创新源头作用,是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成果的重要供应商。 但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高校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仅为39%,表明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仍面临较大挑战。
要突破转型的关键障碍,就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促进产学研合作,消除创新机制、人才、平台等方面的障碍,让更多的创新成果从“货架”走向“货架”,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找到最优解路。
高校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学科的支持力度,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原创性、前瞻性研究。 瞄准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专项,力争实现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和引领成果,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通过建立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手段,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和资源,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通过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和跨学科研究项目,促进跨学科融合,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更多创新的理念和成果。 高校还应支持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为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如资金支持、政策扶持等,鼓励科研人员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单位合作交流,共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高校要提高相关人才的市场化视野和能力,加强科研成果转化队伍培养。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多个方面,不仅要有懂科技研发的人才,更要有懂市场转化工作、能将科研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人才。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以导师和科研人员为主力,带领硕士、博士生开展科研活动,引导科研团队人员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锻炼和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创新,塑造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项目式教学、创新竞赛、实习实践、模拟市场交易等。 可设置跨学科课程和项目,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如科技创新、产权交易、市场营销等,使学生接触多元化领域,开阔视野和知识面,培养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和综合素养,增强对市场的敏感度, 提高科研人才转化成果的能力。
同时,企业应积极参与高校的科研工作,结合市场需求和技术成熟度等因素,对科研方向提出建议和指导,及时把脉诊断,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 高校和企业要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提高科技专利转化率。 高校还应建立科学客观的科研评价体系,注重创新成果的质量和实用性。 可设立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支持专利转化,引入市场化机构参与专利转化,如知识产权机构、技术转移机构等,提供专利申请、专利布局、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交易等相关专业服务,提高高校专利运作效率, 更好地推动专利转化。(本文**:经济** 作者:郭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