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线试定量关系中比较重要的常见题型,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往往因为分析不清晰或者找不到等价关系而不知道如何入手,但比例关系的灵活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实现“秒杀”。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比例行程的基础知识。
1.当距离(s)恒定时,速度(v)和时间(t)成反比:v1:v2=t2:t1
2.当速度 (v) 恒定时,距离 (s) 与时间 (t) 成正比:s1:s2=t1:t2
3.当时间 (t) 恒定时,距离 (s) 和速度 (v) 成正比:s1:s2= v1:v2
示例 1小明和小波分别从A和B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行驶,小波的速度是小明的2 3,两人相遇后继续向各自的方向行驶,到达对方的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忽略了各自的转弯时间。 据了解,第二次相遇的地点和第一次相遇的地点之间的距离是20公里,这条街的长度是多少公里(
a.30 b.40 c.50 d.60
答案] c. 分析:从“小波的速度是小明的2 3”可以看出,小波和小明的速度比v1:v2=2:3,按时间(t)不变,距离(s)和速度(v)成正比,小波和小明的距离比为s1:s2=2:3,所以可以设置他们第一次见面时,小波的距离是2s,小明的距离是3s,而且因为第一次相遇时小波和小明的距离之和就是总距离sab,第二次相遇时小波和小明的距离之和是2sab, 说明小波和小明在第二次相遇的过程中已经走了两倍于原来距离的距离,那么小波在第二次相遇中的距离是4s,而小明的距离是6s,那么问题给出的20km,其实就是小明第二次相遇的4S部分和2S部分的差值, 所以可以得到2s=20,sab=5s=50。
示例 2A和B车同时从P和Q出发,向相反的方向行驶,各自的速度在途中保持不变。 它们在距P点16公里处第一次相遇,然后分道扬镳,分别到达Q和P后立即折返,第二次在距P点32公里处相遇,A和B的速度之比为:(
a.2∶3 b.2∶5 c.4∶3 d.4∶5
答案] a. 分析:第一次相遇时,A车的距离为16,B车的距离为A,A车和B车的距离之和是总距离spq,两辆车第二次相遇时距离之和为2spq,说明A和B在第二次相遇的过程中已经走了原来距离的两倍, 那么第二次相遇时B车的距离是2A正好等于32+16=48,所以a=24,根据时间(t)不变,距离(s)和速度(v)成正比,v1:v2=s1:s2=16:24=2:3。
行程题中的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比例旅行的方法来解决,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有效地避免大量的计算,直接得到定量关系,方便地得到正确答案,学生应该在理解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将其应用到自己的解题过程中,从而使实践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