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石山地震发生后,在这场与时间、对抗严寒的抢险决战中,头盔和工装显得格外显眼
奋战抢险第一线的“劳动力”
我们连夜建成了36栋集装箱彩钢房,今晚可以容纳200多名受灾群众入住。 12月20日中午,在甘肃省临夏州吉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安置点,中铁二十一局四连总经理齐涛看着眼前新落成的一排排板房,看着群众在板房里吃着热腾腾的面条, 一夜激战的疲惫一扫而空。
灾后第一天,齐涛带着项目部近百名员工赶进梅坡村。 救援队戴着白色安全帽和橙色工作服,开始忙碌起来。 村里梅坡村队队长、第一书记陆德军告诉《工人报》记者,“这支来自企业的救援队,专业而敬业,迅速冲过受损道路,建板房,放火,为抢险救援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了基础。 ”
12月20日,甘肃省集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灾民安置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中铁二十一局四连在梅坡村紧急修建集装箱彩钢板房36套。
12月18日23时59分,吉石山县大河家镇及周边地区发生突发**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大量房屋被毁,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遭到破坏。 平均海拔近2000米,积雪残余依然存在,寒潮即将来临,夜间气温骤降至零下15摄氏度。
灾难情况是命令,救援是责任。 12月19日凌晨,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国家卫健委、中国红十字会派出救援力量赶赴灾区。 与此同时,一批来自电力、交通、建筑、通信等行业和企业的“工作”救援队也纷纷奔赴前线。
12月19日晚,在吉石山县大河家镇安置点,一名70多岁的老人外出后找不到自己的帐篷。 甘肃省消防局临夏支队的消防员迅速上前,帮助老人找到家人。 消防员王志和见老人穿得少了,就立刻把消防外套披在老人身上,将老人安全送往自己的帐篷。
大河家安置点的每个帐篷都配有炉灶、取暖用品和照明设备。
当时,大河家镇一片漆黑,造成停电,部分电线倒地,部分房屋倒塌,碎玻璃、砖块、石块散落在街道上......回想起当晚的情况,大河家镇不少居民心有余悸。
消防队员正在梅坡村新建的集装箱彩钢板房前搬运救援物资。 为确保老百姓安心生活,大批救灾物资也第一时间运抵现场。
灾后,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立即派出22支由507名员工组成的应急抢修队赶赴救援现场。
12月19日凌晨3时,国网临夏供电公司城市供电分公司3辆发电车、2辆带电作业车抵达大河家镇大河村,全面保障安置现场照明和医疗救援用电。 城市供电分公司经理陈杰表示:“既要满足临时安置点主网的正常供电,为安置点提供可靠的电力供应,又要随时满足现场新的用电需求。 ”
已安装150套插座“和”已安装150套灯“......夜幕降临,大河家镇经过10多个小时的连战,至12月19日18时50分,两条受损的3.5万伏线路和15条1万伏线路恢复供电,甘肃灾区全部恢复供电。
与此同时,甘肃铁塔、电信、中国移动、联通派出的256名抢修人员也发来消息:95个供电基站已恢复,83个基站已修复。
由79辆车、255台柴油机、4台卫星大功率发电机、5辆专业支援车组成的“保障小组”,为灾区总部、医院等重点场所提供通信供电保障。
大河家镇灾区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处,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加快,这里也修建了高等级公路。 甘肃省公航旅游集团、省公交建设集团作为当地公路建设的主体单位,迅速动员临夏地区所有项目和单位,连夜派出先遣救援队和机械设备赶赴灾区,配合当地**、应急管理部门开展联合救援。
*事发后,不少志愿者及爱心企业迅速赶到当地,架起锅灶,为受灾民众提供膳食。
在灾区,原有的“施工队”、“筑路队”、“施工队”一夜之间变身为“救援队”、“救援队”和“应急队”。
公司连夜成立“甘苏航空旅行团应急救援队”,组织员工50余人在现场开展救援,募集方便面、牛奶、面包、火腿肠、自热面、水等救灾物资400余件运往灾区。 部分救援队负责向灾民分发物资,部分救援队负责对通往灾区的桥梁、隧道、路基、房屋建设等项目进行安全检查,疏通堵塞道路,营救被困人员,重新安置受灾群众。
12月20日23时,在吉石山县大河家镇不远处的一处广场上,一座新型集装箱式彩钢板房抵达现场,中铁二十一局四连的工作人员冒着严寒通宵工作。
在这场与时间和寒冷的决战中,头盔和红色工作服格外显眼。 兰州石化三支救援队集结在鸡石山县,赶赴洋瓦村、团结村、陶家村、高里村开展救援。
12月20日,灾民在大河家镇安置点吃早餐。
12月20日凌晨,兰州石化救援队再次接到命令,迅速组织人员赶赴柳集乡**,携带35顶帐篷、50余套被褥等救灾物资,解决受灾群众住宿困难,募起温暖......在地震后的寒冷冬天
甘肃省集石山县,12月20日)。
*:工人** 记者康瑾 摄影:记者王薇薇。
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