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平
大约20年前,教育界有人提出“以孩子为本”的想法,后来那些守护独生子女的父母在“婴儿文化”下发展为“以孩子为本”。
其实我一直不同意“以儿童为本”这个词,包括“以儿童为中心”,这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也不是西方文化的说法,讲的是“以人为本”和“人人平等”,而不是“儿童优先”。
还有,在所谓“欣赏教育”和“好孩子被表扬”的口号下,我们的孩子渐渐迷失了自我,只能被表扬,不能被批评,多么可怕的教育理念,**没有人是完美的,更何况是孩子!如果孩子被宠坏得太多,就很难教育软硬了。
其实,独立是人类和动物与生俱来的生存意识,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恶劣的情况下,在这种意识下独立的能力会更强。
所以,孩子独立性差的根源并不在于孩子自己,他们都是在后天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尤其是当父母把孩子当宝贝的时候,他们害怕累了,害怕失去孩子,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让孩子吃点苦。 这样一来,就不难理解十六岁还由母亲喂养的巨婴刘思琪,以及八岁还独自走路,由父亲抱着的杨锁。
正是基于这种观点,我曾在一次家长会上说过,“我们要给孩子成长的机会,成长是无法替代的!否则,孩子无法独立是一个终生的问题。 ”
目前,一些孩子缺乏责任感、感恩和同理心。 其中,责任感的缺失,多半是出于一种观点,“孩子还小,不懂事”。 那么,所有的问题都由父母承担,包括孩子犯的错误,父母也必须复盘缺乏感恩是因为爱得太多了,我麻木地爱着我的孩子,我不知道回馈意味着什么至于同理心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孩子在三岁之前就被家人包围了,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人”。
然而,这“三颗心”恰好是支撑一个人一生的基础。 所以,在童年时期,如果所有的责任都由父母分担,所有的爱都指向孩子,所有的人都围绕着孩子转,最终孩子就会缺少生命中最珍贵的“三心”。
此外,孩子也会缺乏“勇敢的心”,因为孩子经常被父母以安全为名“软禁”在家,但当社会敏感期到来时,社会却不来,所以他们错过了进入社会、发展社交沟通能力的最佳机会,社恐问题就出现了。
当然,这种情况可能在童年时期就潜伏了,不会有问题发作。 然而,到了贴近社会的大学阶段,问题就来了,以至于一些研究生、博士生不想毕业,担心自己无法融入社会。 当你真正进入社会时,各种不适应社会的“社交恐惧症”就会接踵而至,这必然会影响人际关系、个人前途和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