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代是一个盛开的时代。
当时,内地影视产业刚刚起步,审查制度还不发达,而港台地区竞争激烈。
于是,诞生了一大批不同题材的影视剧,其中不乏“**电影”,都堪称童年影子的存在。
2024年上映的《人蛇之战》,堪称影视厅时代的噩梦。
影片的主题其实很正面,通过展现人与动物的关系,揭示了惩恶弘扬善的内核。
只可惜当时电脑特效还没开发出来,用CG技术也不可能模拟出来,所以就用量取胜,通过上千条真蛇,营造出恐惧的氛围。
电影开头恶心,老板挖地基挖了一个蛇窝,里面有上百条小蛇,为了赶在工期前,直接用叉车把它们铲死。 后来,当建筑物建成时,蛇开始报复,成千上万的大蛇涌入建筑物,看到人们咬人。
为了放大气氛,剧组使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包括人蛇打架、火灾等许多惊心动魄的镜头,让人头皮发麻,极为震撼。
这部电影是港台联合出品,在香港的票房很低,没想到在台湾特别火,后来又拍了大量类似的恐怖片,比如《蛇女》、《蛇妖》等,但评价并不高。
其实也就不足为奇了,这种电影是狩猎,通过数字达到密集恐惧症的效果,第一次看完,估计就没人会重看了。
该片于2024年上映,是第一部华语《卫斯理》电影。
筹备拍戏的时候,阵容很强大,蔡岚是制片人,还亲自带倪匡客串,导演选择了后来邪典片之王蓝乃才,还有两位编剧,分别是王静和《倩女幽魂》的编剧阮继志。
卫斯理系列最初以科幻小说为蓝本,夹杂着奇异和惊悚,并以华丽的想象力取胜。 不过,按照这三位主创的语气,他们显然不打算沿袭原著,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编。
当时,由于《僵尸先生》的热度,香港正处于僵尸热中,王京先是砍掉了科幻,引入了僵尸,还找了钱小浩当男主,但这显然无法与林正英抗衡,所以他干脆走得更远,以南洋低头巫术为特色。
如此一来,片中就出现了不少低头的场面,比如小鬼降临、黑心降临、血诅咒等等,甚至比林正英的咒语还要神秘。 为了突出对比,每次施法时,都必须模糊血肉,极其恐怖。
比如片中的小脑袋和蝎子尾巴,就极为诡异和渗透。 影片结尾还有一个大BOSS,直接变成了怪物和僵尸的结合体,颜值类似于国外大片《异形》。
影片的故事情节非常糟糕,但服装和道具却极为用心,尤其是各种怪物制作得淋漓尽致,具有电影的黑暗诡异风格,让很多人记忆犹新,以至于说到卫斯理,就会让人作呕。
在《袁振霞与卫斯理》之后,王静受到启发,第二年他写了《凶猫》。
虽然没有前者那么血腥,但更可怕,据说很多人看完一个月都不敢吃鱼。
该片由香港新浪潮时期著名导演余云康执导,他最擅长恐怖惊悚片,早年凭借《杀人名单》一举成名。
相较于庞大的《卫斯理》布景,《凶猫》显然是一部小成本电影,资金有限,只能在剧情和表演上下功夫,最终选择了猫妖上半身的噱头。
第一次是商凡老板的尸体,他半夜跑到花园里找食物,一转身就看到他嘴里叼着一条生鱼,眼神**,关键是鱼还在活蹦乱跳, 而且吐出来后嘴角有鱼鳞,诡异的一幕让他不寒而栗。
配上一句:“那不就是我吗”,真是儿时的影子,好多天都不敢吃鱼。
第二次是女秘书的尸体,化身为猫头人形的怪物,雪白的头发和可怕的尖叫声,真是让人头皮发麻,晚上都不敢走路。
最后,有结局,我以为猫妖已经被杀死了,但王静却抓住了钢丝,说了一声猫叫声,吓人,我担心自己被放在身上很久了。
现在看,《凶猫》的戏份有点小儿,但那时候这样的电影太少了,乍一看真的是很渗透,毕竟猫咪随处可见,还有九条命的说法,尤其是对孩子来说,真假,是童年的大阴影。
说到731部队,你会想起那段臭名昭著的历史。 黑龙江关东军731部队以疾病防控为名,用中文进行实验,开发生化**。
2024年,香港银都决定拍一部揭露日本暴行的电影,导演选择了“中国邪典片之王”牟敦福,全剧采用纪录片的写实镜头。
影片中一共做了6个实验,冻伤、冰冻、野性、毒气、负压和解剖,听起来平淡无奇,但实际上,每一次实验都是惨烈的,冷血的,残忍到了极点,让人不寒而栗,怒火中烧。
剧情就不多说了,拍摄也很硬核,用的是真尸。
据演员回忆,为了突出当时的真实感,导演前往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实验室,买了12具尸体,每具3000元,如果保存得好,会退还2000元。 后来,有几只被砍掉了,剧组负责送他们去火葬场,其他人被送回实验室,想想都吓人。
2024年,袁彪出演了《孔雀王子》,吓坏了不少人。
看着袁彪的名字,我还以为是一部酣畅淋漓的功夫片,没想到里面竟然充斥着大量的日式怪兽,尤其是阿修罗变身的第二部,特别恐怖。
一个优秀的武侠明星,怎么跑才能演一部B级电影,这里面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如上所述,2024年,蔡澜和蓝乃彩开始拍摄《袁真霞与卫斯理》,斩获约1100万票房,让蓝乃彩声名鹊起。
随后,两人联手林正英成立了大路影视公司,专攻恐怖片,创业之作是《独眉道人》,可惜收视率惨淡,林正英觉得创作方向不匹配,于是退出。
蔡和兰讨论,由于僵尸片不好拍,他们干脆改编日本漫画,开始拍摄特效邪典片。
他们看中了日本漫画家荻野诚的《孔雀王》,与富士电视台合作,邀请了众多日本影星,男一号选择了袁彪,因为袁彪早年凭借《波牛》等电影在日本非常受欢迎,面临转型,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武侠风格。
几人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这部《孔雀王子》,最终拿下了1000多万的票房,在多部《**电影**》中赢得了风头。
这次尝试让袁彪看到了希望,很快又以导演的身份制作了《**男孩》,希望在“魔功夫”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可惜票房惨败,随后袁彪心灰意冷,干脆移民国外,消失多年。
在《孔雀王子》大获成功后,大鹭影视很快推出了《李王》,改编自佐火影忍者的同名漫画。
同样的套路邀请了日本影星大岛由加利和丹波哲郎参加,还有因为《阿修罗》而在日本走红的叶云艺客串,男主角是范美胜的儿子范少煌。
这部电影在录像厅里可谓是一部绝对的“禁忌片”,而且很少向小朋友开放,因为它的暴力场面太血腥了,尤其是最后反派被搅成泥泞,真是闻所未闻。
大人还好,他们知道是道具效果,小孩子可能分不清,小吴小时候经常听到朋友议论,他又羡慕又害怕。
只可惜的是,在《李王》之后,《大路影视》开始走下坡路,因为风格过于厚重有品位,总是难以进入香港电影的主流,蓝乃彩随后退休,蔡兰进入餐饮行业,成为家喻户晓的美食家。
受益最大的可能是范少煌,他刚出道就一炮而红,可惜后来发展平平,一直没有代表作。
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电影并不可怕,但当时它们太害怕了,以至于在我的记忆中仍然记忆犹新。
其实,它们与其说是“童年的影子”,不如说是童年的记忆。
你还记得什么特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