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是老百姓餐桌上常见的一餐,在中国,粥文化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米粥、面条粥、豆粥---高档皮蛋粥、海鲜粥、花粥---燕窝粥和药用粥等,以保健品为名。 用的食材不同,粥也多种多样,价值和味道也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最“土渣”的玉米粥。
玉米粥,是用粗粮玉米面熬制而成的粥,是北方地区最常见、最常见的粥,在我家乡俗称“糯粥”。 水烧开后,将适量的玉米面均匀撒入沸水中,同时用勺子搅拌,防止玉米面在沸水中结块,然后用小火煮沸,不时中途搅拌,防止粘锅, 直到玉米面和水完全融合,粥呈现浓稠光滑的金黄色,散发出天然醇厚的谷物香气,才OK。
玉米粥价格便宜,制作简单,方便,而且只有玉米口中自带香味,没有玉米面的粗糙感。 玉米粥的热值非常高,尤其是冬天,一口热粥喝,突然感觉到内脏上下起伏,等到一碗粥下来,让你从头到脚都暖和起来,连鼻尖都会出汗,隆冬带来的寒气就会被逼出体外。 借用一句歌词,最形象的是“我喝了我们的粥,哇,上下呼吸都没咳嗽---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喝玉米粥长大的。 小时候,社会经济还处于只有温饱的阶段,面粉不是人人都吃的,更别说米饭了,似乎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童年的纯米饭。 弟弟出生时奶量不足,母亲经常给他煮一些米粥补充营养,所以他每天都喝玉米面粥。
妈妈很勤奋,很会打理家里,不像有些邻居,可能很麻烦,或者人根本不爱喝粥,所以主餐是干粮,渴了谁就自己喝水。 妈妈总觉得吃干瘦能让人舒服,喝粥能养活人,尤其是冬天,我家几乎早晚都煮粥,当然99%都是玉米粥。 所以也许是受妈妈的影响,我们全家都爱喝粥,尤其是我,妈妈开玩笑地叫我“粥罐”,天天喝不腻。
每年,当新的玉米面到来时,玉米面粥占据了我家餐桌的主角。 早上因为起床晚,简单梳洗一番后,只来得及喝一碗妈妈早已放出来晾干的玉米粥,有时候也不想喝。
玉米面粥通常不俗称“盲糯粥”,为了调节口感,童年母亲为了调整口感,在粥中掺入了一些配料,比如冬天,切卷心菜时,卷心菜根的妈妈不愿意丢弃,将粗糙的卷心菜根面切开, 然后把核放入粥中,由于煮沸时间长,硬白菜根也变软了,粥的热度有浓郁的白菜香味,味道很清新。
我最喜欢的饮料,也是直到现在我还有情有独钟的饮料,就是把红薯或者胡萝卜切成小块,放进粥里煮沸,因为红薯的甜味和粥也又甜又丝滑,经常我们先趁热把里面的红薯胡萝卜吃, 那粥就没那么热了,再拿起碗,一口接一口地喝粥,那才叫酥。
也许是我的执着,总觉得大木锅里煮的玉米粥味道最正宗,而现代家庭的高档厨具似乎只有造型,没有本质,于是我去乡下市场买了个小铁锅煮玉米粥。 每次回老家,婆婆总是喜欢把切成大块的红薯放在一个大柴锅里,加半锅水,搅拌一下刚磨好的玉米面,岳父偶尔在炉子下面加几根柴火,煮一下,大红薯就能耐火了, 直到大厅热了,屋子里的火都热了,玉米面粥就吃完了。
饭桌上一人一人一大碗粥,金黄粘稠的粥里放着杏红色的红薯,热气腾腾,色泽诱人,还有一盘婆婆做的腌咸菜
人生至今,仿佛有些事情刚刚明白,其实粥就像人生一样,无论多么平凡的一天,只要用时间去体验和坚持,总会体会到自己应得的价值,总会有人欣赏,总会散发着岁月的醇厚芬芳, 好像你已经找了很久,然后你意识到你其实最想要和最需要的,只是一碗热玉米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