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说过:绩效考核是一门学科。
在企业管理的任何一个问题中,老板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绩效考核,辞职提前退休必须考核,绩效下降必须考核,绩效考核必须考核工作推诿。 看来,只要实施“绩效考核”,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就会立即消失,然后企业就会转身唱歌。
不过,对于老板们的这种想法,我还是要说一句话:绩效考核不是万能治病的大力士药丸。
不可否认,绩效考核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果使用得当,可以解决企业的许多管理问题,对企业绩效带来极大的积极帮助。
最后一名淘汰制度作为绩效考核的一种手段,被广泛使用。
但是,对于末淘汰制,人们的看法并不相同,有人认为末淘汰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激活企业的活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绩效,经常采取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的“271活力曲线”。举个例子。
相反,有人认为最后一个岗位的淘汰过于严格,容易给员工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工作质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职场上最后的淘汰制度呢?
事实上,引起这种争议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人使用了错误的最后淘汰制。
很多企业之所以热衷于采用最后淘汰制,是希望通过最后淘汰制,将表现不佳的员工淘汰,这样既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又可以作为解雇不称职员工的依据。
甚至可以直言不讳地说,很多老板和HR不了解《劳动合同法》,认为通过末次淘汰制度辞退员工,就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其实,这些都是管理懒惰的表现。
任何真正了解绩效管理的人都知道,绩效不是通过评估来实现的,而是通过辅导来实现的。
熟悉《劳动合同法》的人也知道,即使劳动者以“不称职”为由被解雇,仍需支付遣散费。
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淘汰最后一名的理解,从一开始就朝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淘汰最后一个职位的目的不是淘汰业绩不佳的员工,而是通过淘汰最后一个职位来选拔优秀人才。
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实施淘汰最后一名,以便找到前20%的员工(A类),并给予他们更大的责任和激励,让他们跑得更快更远,也带动其他员工前进和冲刺;同时,找到中间70%的员工(B类),帮助他们成为A类员工;对于最底层的10%员工(C类),是为了避免管理者在他们身上浪费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是让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危机感,让团队保持活力。
所以最后淘汰制的目的是保持团队的活力,促进团队的共同进步,使成员们精力充沛,从而成为一支优秀的队伍。
熟悉绩效管理的人都知道,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的一部分。 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不同。
最后一名淘汰制度只是一种绩效考核方式。 因此,最后一名的淘汰系统不是绩效管理。
但可惜的是,在很多老板和HR眼里,最后的淘汰制就等于绩效管理。
这种误解直接导致了我们的绩效考核达不到预期效果,只会让员工认为绩效考核是变相扣工资,是变相逼人辞职的企图。
事实上,绩效管理的本质在于绩效辅导。
通过绩效考核的指标得分,发现员工的缺点。 然后,根据员工的绩效考核得分,经理会通过绩效访谈与员工进行沟通,找出员工得分低的原因,然后针对具体原因给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例如,当涉及到能力问题时,会进行特殊技能培训态度问题,不仅能带来心理启蒙,更能发展相应的激励机制;流程问题,梳理公司业务流程。
总之,管理者要针对员工在绩效考核中暴露出的不足,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培养员工能力,传授员工方法,给员工工具,给予员工支持,赋予员工权力,帮助员工提高绩效。
然而,我们很多实行末淘汰制的企业,往往“过考”,只骂员工傻,只开除员工。
对此,我有一句话:
当你认为员工像猪一样愚蠢时,你作为管理者,就是猪头。
关于最后的淘汰系统,也存在一种误解,即机械使用。
我曾经见过这样一家公司,实行最后淘汰制,要求每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必须有10%的C级员工。
于是,JS部门本来就充斥着精锐士兵,因为10%C型员工的刚性要求,导致人才流失。 另一方面,ZZ部门虽然有70%的B员工能力不如JS部门的C员工,但仍然处于安全区。
这种机械地使用最后的消除系统,除了死亡之外,就是寻找死亡。
后来,我忍不住了,对这家公司的老板说:“有个人向别人哭诉说,他的业绩明明是部门前三名,但老板还是以他不合格为由,把他辞退了。 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的发生?”
老板的长篇大论发表后,我说:“因为他们部门只有三个人,所以他每次只能达到目标值的一半以下。 ”
听了我的话,老板尴尬地脸红了,然后取消了强制性的“10%C员工”要求。
当然,最后的淘汰制也有很多优点。
就好比卖水果,把烂水果分拣出来,只留下好看的水果,提高质量,卖出好的**,总收入肯定比把好水果和烂水果混在一起的收入要高。
毋庸置疑,淘汰最后一个岗位,通过让员工产生竞争意识,就像鲶鱼效应一样,可以使团队充满活力,在相互比较绩效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绩效,进而给团队带来良好的绩效。
我同意企业应该引入最后的淘汰,但我更愿意在引入最后的淘汰的同时,也给“最后一个”成长的时间。
就像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不会走路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会先碰壁一步一步地移动,然后张开双手踉踉跄跄,然后慢慢学会在站立和跌倒之间走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理,也是员工从普通员工成长为优秀员工的过程。
再我认为,实施最后淘汰企业的本质应该是通过淘汰最后岗位,筛选出潜力不强的,然后通过培训和辅导,分配到合适的岗位上,人尽其才。
在实践中,很多底层10%的员工只是暂时不优秀,不一定不好,或者与人不匹配。 没有合适的位置,人才自然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每个人都有自己适合的职位,但刚加入公司时,可能没有选对岗位。 同时,企业没有进行有效识别,导致人员和岗位错位。
如果调整好位置,也许它们可以像水中的鱼一样在新的位置上取得优异的成绩。
我不反对为了保持企业活力,创造良好的业绩而实行后淘汰制。
但是,淘汰最后一个岗位,不仅要注重“淘汰”,更要发掘“潜能”,培养他,培养他,给他成长的时间,让别人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否则,那些从底层被淘汰的人不仅是最后的员工,更是最后的企业。
(全文完)。
如果你想问我一个问题,背景信息应该限制在200字以内,没有隐私,越详细越好,我会给出最好的答案。
如果你发现我的观点对你有所启发,我将很高兴;如果你不同意我的观点,那么你可以教我一些你认为我应该知道的东西,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回报。
我的文章,如果能启发到你,欢迎分享、收藏、点赞、点亮观看。
坚持分享,敲自己,我是老忠。
开始计划我的 2024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