毋庸置疑,每一部以“曹保平作品”为标志的电影,几乎都不可避免地是一场拔河比赛,这与导演曹保平偏爱以浓烈的形式展现类型故事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往往将作者的思维和表达隐藏在高密度的情节叙事和快节奏的犀利剪辑中,试图在极度脱轨的生活语境中窥见人性的真相和复杂性。 新作《怒海涉水》一经上映就成为年度最热门影片之一,聚焦于《狗十三》曾经拥有的代际关系、原亲关系等社会议题,展开了一场关于父女爱情的心潮澎湃的思考,颇为“烈日”版的《狗十三》。
非典型人物,典型父亲和母亲
原著**《怒海涉水》讲述了一个少女**案讲述了父亲千里追杀凶手的旅程,建构了两位父亲之间的对抗,将社会问题的矛头指向阶级和正义,塑造了追杀凶手、跨越国界为女儿讨回公道的父亲形象。 整体来看,原著提供了相当类型化的故事基础,包括相对扎实的人物关系、人物动机和戏剧任务,也为社会环境、人物情境等方面的改编提供了潜在的想象空间。
电影《怒海涉水》保持了导演曹保平一贯的风格特征,游走于纯商业片和艺术片之间,聚焦人性的极致灰色地带,通过灰色的人物和灰色的情感,展现灰色的人性折磨。 影片利用非典型人物的非典型行为,将人物置于完全失控的生存状态,用悬疑犯罪的类型外衣,撕开真相,直面现实的残酷与复杂,揭示其背后人性的无奈、虚荣与荒诞。
黄渤饰演的老金是近年来国内主流电影中极为少见的角色,他的狠心由外到内直接而发愁地展现出来。 与老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周的母亲景兰,她是急于见血的“母狼”。 她和老金的对决,充满了两只野兽决一死战的狠辣。 两人在性别、阶级、社会能量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他们在父亲和母亲的身份上却表现出惊人的重叠,这意味着这部电影绝不仅仅是一部酷炫的电影,它的重点本质上是两个角色除了无情之外的共同点。
影片中,景兰和老金一共进行了五次正面交锋,呈现截然相反的极地状态。 在跨海大桥上的初次相遇,以及两人**在派出所的相互洽谈,都是为了掩盖静态对抗中尖锐的矛盾和紧张。 商场里的追逐,别墅里的对峙,悬崖边上对李苗苗下落的质问,都是弘大场景的外化,展现人物的矛盾与对抗。 两种对峙形式的交错节奏,也让两人的关系复杂化,他们既是死敌,又是善良,也就是说,他们都是父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爱自己的孩子。
在整部电影中,导演曹保平着重于溢出银幕的人物的愤怒,以及不断追逐中呈现的疯狂、令人窒息的动物状态。 影片不断采用特写镜头和快速移动的特写镜头,直接聚焦在人物的脸上,以夸张、强调的方式,揭示人物愤怒的眼神、淤青的肌肉、汗珠等局部表情和细节,或用奇特的角度突出人物复杂多变的情绪状态。 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中,导演将自己的叙事习惯和形象风格发挥到了一定的极致,高度个性化的叙事形式构成了影片的外壳,构建了老金和景兰作为可以为孩子牺牲生命的父母的外在形象,内幕指向了他们深沉而强烈的爱情背后荒谬的真相。
疯狂背后的虚无,混乱背后的痛苦
相较于聚焦一个家庭的《狗十三》,《怒海涉水》通过两个家庭之间的冲突,将家庭和代际问题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以愤怒的复仇为主导情感,用疯狂的追逐和决斗,勾勒出家庭内部的共性问题。 老金对自己繁忙生计的漠视和景兰的无限溺爱,就像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他们种下的事业最终也以同样的方式结出了孩子悲惨的果实。 因此,影片聚焦于原生家庭的问题带给孩子们无法治愈的痛苦。
在原著中,“我什么时候失去了我的女儿?“家庭伦理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是影片整体结构的根源,故事也分为追凶前后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愤怒的肆意宣泄,老金从追凶中得到他想要的东西;第二部分是老金突然发现自己其实早就“失去”了女儿,而“刺伤”女儿的第一刀,其实就来自他这个父亲。
多次出现的旁白,是理解影片中老金在追捕凶手全过程中心态变化的关键注脚。 一开始,老金算算自己能钓到不够的鱼送小娜去日本读书,老金在吉天寮宿舍外等李苗苗的时候,也在盘算着渔船上还有哪些地方需要修缮。 在女儿失踪的背景下,老金心里还是不忘说钓鱼,一方面活下来养家糊口不容易,另一方面是因为对女儿处境的不了解——“这孩子从小就很扎实”。
老金的另外三段独白是:自我质疑“看到女儿的尸体,生理上忍不住呕吐,你在干嘛”;当女儿出事的酒店**时,我愤怒地尖叫着,“金色的陨石,你要疼”;当日本警察说出女儿死亡的真相时,他们感到困惑,“小娜,到底发生了什么”。 前两段独白激发了老金踏上追杀凶手的旅程,最后一段独白让老金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悔改。 所以,影片前半段极度外化的暴力,在后半段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老金和景兰的狠心,不仅为了孩子而如此疯狂,还“刺伤”了自己的孩子。
桥上的鱼雨通道是这种叙事转变的分界线,以一种超现实的奇观呈现,老金在捕捉到李淼淼和景岚无力地尖叫被困在车里后,对着天空狂笑,将愤怒推向了顶峰。 结合老金的职业身份设定,这里从天而降的鱼雨也意味着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老金的主场,影片的爽性也达到了顶峰,同时,“灼心”的部分也被打开了——这正是影片的人性视角所在。 在《于煜》的前几段中,关于Cortana的内容是以温润柔和的形象呈现的,而关于Cortana生死的真相其实是刻意含糊其辞的,直到老金悔改后,掺杂着童年的人生经历讲述出来。 有趣的是,景兰也在影片中被描绘出来。 景岚从老金口中确认李苗苗已经“埋在海里”后,疯狂地开进了老金,最后她的车已经停在了悬崖边上,犹豫片刻后,她还是踩了油门,跑过老金的头顶,冲进了海里。 景兰的犹豫时刻非常微妙,恰到好处,其中蕴含着她丰富的内心活动和情感——儿子“死了”,她也不得不受伤。
解开扣子与反转,人物逻辑中人性的悖论
《烈日炎炎》在事件原著故事的逻辑建构层面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类似的问题其实在改编的《怒海涉水》中也再次出现。 影片将李苗苗的结局改为**小娜刺伤自己,这种改动指向了原生家庭对孩子造成的无法弥补的伤害,而最终,孩子们只能通过伤害身体来获得自我解脱,这是最无能为力的方式,甚至还有一点拔骨还肉给父亲的神话意味。 但一旦李苗苗和萧娜的死没有直接联系,老金和景兰的疯狂对抗就失去了核心动机,无端的疯狂会让荒诞的意义站不住脚,会让影片前部的疯狂复仇成为虚张声势的空壳。
其实这里的问题是,一方面,《鱼雨》段落之前的部分缺乏人物状态的变化,整体又薄又长。 老金追求复仇的那部分,尤其是老金几次追求李苗苗,其实太同质化了。 虽然追逐场面宏大,但动作设计和调度安排复杂,人物内心的张力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够,容易造成**和审美疲劳。
另一方面,对 Cortana 生活的描写带有一定的好奇心,更像是从老金阅读网日志的角度来理解 Cortana 的经历,而不是通过老金和 Cortana 的双重视角来构建代际认知差异,展现出沟通缺失的问题。 这也使得影片的最终反转不够,解开纽扣后会引起各种关于Cortana的争议。 尤其是Cortana梦见老金被绞死的剧情,其实表达了Cortana对父亲既依赖又恨的复杂情感,这种“明明你爱我,但我好恨你”的复杂挣扎,却因为缺少Cortana的内心文字,很容易失去原有的情感力量, 它很容易被解读为单一的仇恨。
从老金的视角建构的“二次元”,是一种对恶鬼的视觉呈现,可以说是一种片面的、刻板的、虚构的描述。 虽然这种处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代际之间的认知差异,但并不能回答小娜与二次元与李妙淼的纠葛。 再者,这些内容如何与她童年时与老金一起生活的记忆联系起来,也就是小娜如何因为老金而长大,成为后来的她,本质上,才是该剧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事情。 因为,只有代际认知的差异和沟通的缺失被确立,才能将前半段疯狂的所有强度都回归到父女关系本身,形成影片想要达到的“心跳”思维:老金一生都在努力“活”一个女孩, 但正是这种爱,对小娜造成了无法弥补和无法弥补的伤害,最终压垮了她。
此外,与人性复杂视角相冲突的,是影片对老金“不爱女儿”的试炼。 这种点点滴滴的剧情和台词已经多次出现,日本警察岛津、景兰、前妻顾红都以批判的态度给出了“判决书”。 这种肤浅的手法,将父女之间原本复杂的情感纠葛变成了爱与非爱的二元对立之争,这也是影片引起诸多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者:李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