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报道,随着中东部大部分地区气温持续下降,福建、浙江等地陆续发布通知:“学生不能穿校服,先保暖,不扣分”“校服没有统一要求,只要孩子穿得暖和就行”。 ”
每年冬天,“学生是否穿校服”这个话题都会引起热议。 不久前,“穿校服换上法式面包”的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有的校服只有春夏两种款式,天冷不防寒,有的学校要求校服必须在外面穿,学生只能用厚重的棉衣勉强把“薄校服”裹起来,被调侃“长得像面包,走路像企鹅”,很搞笑。 类似的强制性要求,不仅让学生行动不便、舒适,而且对保暖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让人容易感冒。 对此,不少网友吐槽:这校服一定要在外面穿吗?
学生的身体健康不应让位于僵化和统一的着装要求。 冬天上学时,要“保暖怎么来”。 如今,不少地方相继明确“寒冷天气不强制穿校服”,是对这一常识的重申,彰显了人性化管理的温度。 此前,多地教育主管部门曾表示,从未制定过“天冷时不能穿自己的保暖外套”等规定。 学生冬天在外面要穿校服,在很多情况下,是学校延续传统管理思维和自我调节的结果。 因为不穿校服,动不动就被扣分、批评,有的会被纳入老师的考核体系,学生和家长只能应付。 其实如上所述,保暖最重要的是冬天去上学。 学校与其整天盯着检查校服,不如更注重改善学生的“冬校体验”,这才是真正关心学生、对学生负责的态度。 比如,针对春夏校服防寒功能较差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参考一些学校的做法,在充分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定制一批质量可靠、穿着舒适、 每个人都可以独立选择。此外,有家长反映,在当地气温连续多日低于0度且教室未开空调的情况下,学校还要求孩子穿不保暖的校服上学。 这种管理思维显然是错误的。
目前,南方地区部分学校没有供暖**,学校采用良好和充足的保暖措施,尽一切努力保证空调正常运行,规范室温要求,同时制定合理的通风计划,防止冬季疫情的蔓延,让学生可以不受干扰地学习, 以免在教室里“颤抖”。在改善餐饮方面,一些学校保证热水充足,为学生熬了冬天的第一杯红糖姜汤,并设计了“午餐温度盒”,确保孩子们能吃到热腾腾的饭菜等暖心动作,在细节上也体现了关爱学生的意识, 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借鉴。其实,相较于校门口强制检查是否穿校服、强迫孩子穿“法式面包”,这些充满教育温度的尝试,才是人们在冬天真正期待的“开路”。
《中清评论》,作者任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