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来自广东佛山的小苗苗,成了“花腿”女孩——那天是她的16岁生日,朋友说她16岁就长大了,生日那天应该做一件很酷的事情来纪念,然后鼓励她去纹身。
她清楚地记得,纹身店隐藏在当地的一条小巷子里,店门口挂着发光的LED招牌,上面写着纹身和激光清洗纹身。 推开门,墙上到处都是大面积的人类纹身**。
商店没有问我的年龄,也没有问我身份证。 当我听说我想纹身时,我拿出一叠纹身图案可供选择。 萧苗苗回忆说,那些花纹都是大面积花纹,也有彩色的。 她选择了一位日本歌手的图案,几个小时后,图案在她的小腿上“安家”,颜色依旧鲜艳。
事实上,纹身店是不允许给未成年人纹身的。 2024年6月,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未成年人纹身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不得胁迫、引诱、教唆未成年人纹身。 专业纹身机构以及提供纹身服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含医疗美容机构)、美容院、社会组织,应当在显著位置注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难以确定是否为未成年人的,应当要求其出示身份证件。
不过,《法治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像小苗苗这样的人并不孤单,这些未成年人在《办法》出台后,仍然在纹身店接受纹身服务。 走访期间,虽然有纹身店在显眼位置张贴了“不为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的标语,但实际上并没有核实顾客的身份和年龄,有的纹身师甚至直言“年龄不是问题”。
纹身店接受未成年人,有些人在完成之前就后悔了。
纹身没多久,萧苗苗就后悔了。 生活中,朋友经常拿她的纹身开玩笑,她把纹身晒到“朋友圈”,还有人留言开玩笑地称她为“坏女孩”和“女流氓”。 今年夏天,她穿着裙子走上街头,路人投来奇怪的目光;我晚上去大排档吃饭,被一些不友好的人搭讪。
后来我才知道,纹身店是不允许为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的。 那天我们纹身的时候,我们都是学生,但店里并不在乎我们的年龄。 小淼淼告诉记者,后来她忍不住流言蜚语,她去纹身店问能不能洗掉纹身,“这时店门口贴着'不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的标语,可是跟我一起旅行的未成年朋友提出也想纹身时, 店家立即开始推荐各种纹身图案。
这家纹身店真是不负责任!肖淼淼说。
来自天津的李楠和肖淼淼有着相似的经历。 日前,记者在一家咖啡馆里,遇到了脸色略显稚嫩的李楠,这位17岁的少年向记者展示了他去年8月的纹身——一条肩膀上姿态雄伟的龙。
李楠说,他是在向家人隐瞒自己的纹身。 去年16岁生日那天,他放学回家路过一家纹身店,一时兴起,推门进店,直接说了句“来店里来”。 “有眼光的人看到我是学生,更何况我当时还背着书包,但纹身店的老板并没有拒绝给我纹身。 ”
文章还没写完,李楠就后悔了:回家怎么办?更糟糕的事情发生了,回家后的第二天,李楠纹身的位置就被感染了。 “感染这段时间我不能洗澡,也不敢让爸妈知道,我真的很后悔,我这个年纪纹身太傻了。 ”
记者采访发现,为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的纹身店,大多位于巷子里的偏僻地方,时至今日,仍有一些纹身店在遇到长得像未成年人的人咨询纹身服务时,不主动询问年龄等信息。
连日来,记者跟随15岁的高中生小刘,走访了北京、天津两地10家隐藏在小巷子里的纹身店。 结果,没有一家纹身店主动询问小刘的年龄。 当记者问到未成年人是否可以纹身时,大多数纹身店老板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甚至表现出不耐烦。 北京的一位店主说:“纹身是想写就写的东西,年龄不重要。 ”
记者还通过网络平台**咨询了十几家纹身店,对方给出的回复是无法为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但未提及到达店铺后如何验证身份信息。 许多商店都有一条消息,上面写着“未成年人不得购买纹身服务”,但用户可以选择关闭提醒。
北京一家纹身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是否拒绝给未成年人纹身,是建立在店主的职业道德之上的。 有些纹身店表面上拒绝为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但实际上却视而不问年龄,假装对方不是未成年人,谎报年龄可以被对方忽悠。有些纹身店不使用查验身份证等手段,只要顾客不大声喊自己是未成年人,就可以安心提供纹身服务,这实际上是在“钻漏洞”,这是非常不道德的。 ”
未成年人的纹身是有害的,可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
来自天津的纹身师李先生直言不讳地说:“作为一名纹身师,不给未成年人纹身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没有商量的余地。 设身处地为之,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愿意让纹身店为他提供纹身服务吗?”
李先生说,现在在一些短**平台上,经常可以刷上“大花臂”、“左手虎右手龙”、“满背花”的纹身,有的是纹身店宣传,有的纹身师傅是为了吸引流量,有的会贴上“纹身美女”、“纹身女郎”、“花腿女郎”的标签, 这是非常大规模的,对未成年人的引导会很差。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大多没有标明“不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的标志,这可能掩盖了使用社交**的未成年人尝试纹身的隐患。 李先生忧心忡忡地说。
根据赖先生的提示,记者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发现了这些内容。 比如在众人**中,一位整条手臂上都有花式图案的女士,在镜头前摆出各种**和妖娆的姿势,下方评论区里有很多“太酷了”、“好想写一个”等评论。
《办法》规定,任何企业、组织和个人出版、出版、传播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舞台美术作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或者网络信息,不得含有诱导未成年人纹身的内容。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未成年人纹身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将纹身视为一种非常“酷”的行为,有的想通过纹身来表达自己的成长和心情,有的被中国影视剧的形象所吸引。
北京一家纹身店的老板告诉记者:“有一个孩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乍一看他是未成年人,孩子说他母亲去世了,他想在自己身上纹上母亲的名字,以此来纪念他的母亲,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能给他纹身。 我向他解释了规则,并告诉他,他的母亲不会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同意他的纹身。 ”
来我们店咨询纹身服务的未成年人,大多是为了好玩,想表达朋友之间的友情,或者想把自己的偶像或恋爱对象的名字纹在身上。 纹身店的老板告诉记者,他拒绝了他们。
一些纹身店老板表示,未成年人纹身有多重危害。
在采访中,许多有纹身的未成年人表示遗憾,纹身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便,他们受到了很多奇怪的眼神甚至嘲笑。 也有受访者在纹身时是未成年人,现在成年人表示,由于裸露纹身,他们的工作受挫,几乎不可能完全去除纹身。
此前有报道称,一名14岁女孩写了一条“花臂”,母亲伤心欲绝,哭着说“300块钱毁了女儿的前途”。
在厦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江晓贤看来,纹身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符号和方式,但它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甚至引起许多疾病,因此它本身需要规范。 在中国的社会文化中,纹身大多与违法犯罪、越轨行为等形象有关,往往被给予负面评价。 这种负面评价会导致未成年人将纹身可能代表的负面标签(例如“疯男孩”)内化为对自己的认同。 在这种身份认同的影响下,未成年人往往更容易出现相关的负面行为。
由此可见,纹身会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社会化,甚至改变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限制他们对公务员、参军等方向的选择。 因此,禁止纹身店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在法律上是必要的,也符合未成年人保护中规定的“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 姜孝贤说。
今天的技术并不能完全去除纹身,即使去除了,也会留下疤痕,所有“去除纹身不留痕迹”的说法都是骗人的。 北京一家纹身店的老板说,去除纹身需要满足四个条件:去除纹身的师傅必须质量好;技术设备要好,一些小巷子里的纹身店根本没有这样的设备;待清理的**处于良好状态;纹身过程中没有大的损伤,也没有炎症等症状。 “所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会造成很大的疤痕。 ”
天津一家纹身店的老板告诉记者:“现在纹身是用激光清洗的,原理是通过激光将纹身颜料砸入**中,疼痛程度比纹身高出一倍,而且需要长达两个月的恢复时间(因为是被激光击中后烧伤), 在第二次清洗之前,一般要清洗三次以上,才能大致覆盖原来的图案。 ”
江晓贤表示,由于未成年人的理性认知和控制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发展,他们往往基于直接或短期的身体或情感需求做出行为选择,无法考虑到具体行为选择的长期影响。 因此,在未成年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家长式的法律干预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法律建立未成年人监护制度,对法律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作出特殊规定的重要原因。
完善立法执法标准,参照严格监管医疗美容。
记者走访发现,大部分纹身店在显眼的地方都张贴了标语,上面写着“不要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的标语,很多纹身店在提供纹身服务前也会询问顾客是否是成年人。 不过,也有店主直言,无法保证未成年人被拒之门外,纹身师私下是否接工作也很难查清。
为避免出现未成年人伪造年龄纹身的情况,河南省郑州市一家纹身店店主在店内多处贴有“禁止未成年人纹身服务”的标语,并核对顾客的身份证明文件,确认顾客是否为成年人。 店长奇诺向记者解释了店铺被严格管理的原因:“看新闻,一些纹身店因为收留未成年人而受到处罚。 ”
江晓贤表示,主流观点认为,纹身危害未成年人个体和群体,违背未成年人保护中的“未成年人最大利益原则”,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范畴,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规范。
为解决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的问题,《办法》已在国家层面出台,海南、沭阳、江苏等地也出台了地方性法规规章,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并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许多地方对违规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的行为积极开展专项整治,不少地方检察院为此提起了公益诉讼。
然而,在明令禁止下,纹身店为什么仍然违法违规?以及如何治理?
江晓贤分析认为,直接原因是利益驱动,导致部分纹身服务经营者无视相关监管规定,允许甚至诱导、教唆未成年人纹身。 此外,未成年人保护等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并未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部分地方对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有不同的立法执法标准在很多地方,由于缺乏相关立法,导致缺乏警示、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罚款等具体行政措施纹身机构定位模糊,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纹身人员的资格和执业规则处于监管真空之中。
北京市君永律师事务所主任张景辉表示:“《办法》明确了治理办法,重点是制定实施细则。 家庭和社会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教育负有义务,要“疏通”和“阻断”,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
江晓贤建议,要在未成年人保护等相关法律中明确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纹身服务,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以统一执法机关的依据,防止在异地教唆、引诱、胁迫纹身,进而逃避法律制裁的可能。 同时,参照医美行业推进纹身行业监管,建立纹身行业从业人员健康管理、专业技能资格、产品质量、器械安全等规范和标准体系。 此外,加强家庭教育,强化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和谐、文明的家庭环境。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纹身的未成年人往往都伴随着鼻甲、唇甲、各种戒指。 一些受访者表示,纹身会让人上瘾,并且总是喜欢更加不同也有人说,主要是因为好玩,也有朋友的推荐,有的商家在纹身的时候也会推荐鼻甲。
对此,江晓贤表示,从客观行为来看,唇甲、舌甲等行为与纹身行为相似,社会对其也存在广泛的负面评价,属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的“不良行为”,因此唇甲、舌甲、纹身等行为应纳入治理范围, 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本文中未成年人的姓名均为化名)。
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