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沙多位家长抱怨,在给孩子购买校服时,网购页面要求必须填写孩子的姓名、学校、年级、班级等信息。 家长们很疑惑:“只知道收款人地址和***,为什么还要知道孩子的个人信息?“他们担心这些信息会泄露孩子的隐私。 要知道,填写信息的平台不属于学校,而是属于一个企业**。
从新闻报道来看,我们可以梳理一下当地校服行业的销售链条:某互联网平台与多家校服厂家有合作,无论家长从哪个厂家购买消费,都需要从这个互联网平台下单。 只要下了订单,家长一定要按照网页的引导,填写很多孩子的个人信息,否则将无法完成购买。 而对于这个互联网平台来说,到底不仅仅是一笔交易,更是海量的学生信息。
一旦收集了这些信息,它就会被存储到哪里,在哪里使用,在哪里使用如何确保其使用合法合规?会不会被互联网平台及其合作方视为“商业资源”,随意出售或做其他“开发利用”?家长们的担心并非没有根据。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泄露学生信息的事件时有发生。 比如今年,中国大学生信息泄露事件,**调查发现,在互联网上,“1元就能买到200名学生的信息”;厦门某培训机构系统遭“黑客”非法入侵,近2万条学生个人信息泄露。 2024年,“学习关”数据库疑似发生17亿条学生信息泄露,以“每人10元”的价格出售......
在一些机构和人员看来,这些通过非法手段收集的大数据,已经成为便利商家精准获取客户、有针对性地宣传信息,甚至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道具。 那些对泄露信息无辜的人会受到各种广告信息的骚扰,并可能成为网贷、电汇诈骗等黑行业的目标。
尤其是这起校服事件,也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家长怎能不提高警惕和警惕呢?
中国对互联网平台收集用户信息有明确、规范的要求。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6条规定:“个人信息的处理,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并以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进行。 个人信息的收集应限于达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 ”
近年来,全社会对个人信息收集的法律意识明显提高。 在“最低限度收集”和“非必要收集”的共识背景下,一些平台还在试图混淆和强制收集,这自然令人作呕。 在这种情况下,平台需要证明所收集信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否则,有必要由有关部门介入调查,如果确认是过度收集,应要求更正,并妥善处理已收集的信息,以解决家长的担忧。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事件也暴露出一种新的校服乱象,提醒着校服管理也需要加强全过程监管。 2024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校服选购的规范性、科学性”。 2024年,教育部再次表示,“着力解决校服采购过程中变相强制采购、质量高、款式类别过多、变化频繁、采购程序不规范等问题”。
在强制购买校服、标准虚高、采购不透明的乱象逐步扭转后,不合理、不必要的信息收集这一“非规范程序”,应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等的重视,并着力解决。
光明**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