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强总理近日签署命令,发布《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去世后,捐出你的角膜,为有需要的人传播光明“,类似的温馨消息,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 近十年来,随着临床医学的进步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特别是2024年5月《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的实施,我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情况,需要在法律和体制层面作出新的应对。
特别是自2024年以来,中国已完全停止了作为移植捐献者的司法渠道**,正式确认公民自愿捐献已成为唯一的合法渠道。 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障器官捐献监管和分配的公平公正,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此外,随着器官移植需求的增加,加快缩小器官捐献和移植供需矛盾也越来越迫切。
与《人体器官移植条例》相比,《条例》名称中增加了“捐献”一词,凸显了器官捐献的重要性。 《条例》中多项内容要求加强对器官捐献的赞美和引导,加强宣传,组织开展已故器官捐献者纪念活动;与患者配偶、直系血亲等亲属捐献过遗体器官的规定密切相关,在申请器官移植时,同等条件下优先进行。
没有器官捐献,就没有器官移植。 权威报告显示,去年中国公民死亡后器官捐献案件5628起,比2024年增长6%75%。中国人体器官捐献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但与此同时,每百万人的器官捐献率(PMP)仍不足4%,我国每年约有30万终末期器官衰竭患者等待器官移植,而只有约2万名“幸运儿”能够获得移植机会。
因此,加强器官捐献的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死后器官捐献,或许能够挽救更多生命。 《条例》正好呼应了这一点。
为了让器官捐献赢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参与,确保器官获取和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非常重要。 《条例》除了重申器官捐献应遵循自愿无偿原则,不得以任何形式买卖人体器官外,还细化了器官获取前的伦理审查要求,规定获取死亡器官必须由两名以上器官捐献协调员见证明确遗体器官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国家卫健委建立的分配制度进行统一分配。
器官捐献、分配和移植必须规范,没有黑箱操作和灰色空间的空间。 修订后的《条例》明确“国家卫健委定期公布遗体器官捐献发放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是提高器官移植发放透明度的里程碑式举措。 此外,加大了对非法贩卖器官的处罚和追究力度,《条例》也作了进一步规定。
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是世界上伟大的爱和善良的行为。 确保其规范化和法治化,不仅关系到人民生命健康、生物伦理和社会公平,而且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条例》的颁布实施,将加快中国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规范化、合法化进程,更好地造福全社会。
澎湃新闻,更多原创信息请**“澎湃新闻”app)。